你的名字可有深意?
有人說名字是至親給你的祝福,中國人在名字上寄予了太多期望和祝願,而不同年代的名字,有不同的時代烙印。
古人起名五原則
早在幾千年前,人名就開始成為時代風尚的記錄者了。就拿孔聖人來說吧,他出生的時候,其父一看兒子頭頂凹下去一塊,就給他取名叫「丘」;等到他自己的兒子出世時,恰好魯昭公賜來一條鯉魚,於是兒子就得名「鯉」。不過這可不是瞎胡鬧,據《左傳》記載,當時的「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曾提出取名選字的「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孔子名「丘」就是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兒子名「鯉」則是「取於物為假」。
比「五原則」更重要的是「六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其中「不以國,不以官」奠定了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避諱制度。到了漢代,人們終於開始重視名字的內涵。這一時期尊老風氣十分盛行,一家幾兄弟的名字中,常用「伯、仲、叔、季」來區分長幼,還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了元、長、次、幼、少、公、翁等代表次序的字。
宋後名字才靠「譜」
宋代引領社會風潮的是理學,它直接推動了起名法的發展:「生辰八字」與「陰陽五行」成了起名時的重要考慮因素。朱熹一家就是用五行學說來命名的。他的父親朱松,五行屬木;朱熹的「熹」本意為「烤」,下麵四點是火而非水;他的兒子名「在」,是土字旁。一家三代,木生火、火生土,次序井然,生生不息。然而,宋代的最大貢獻還在於「字輩取名制」的開始流行。一個家族會為自己未來的開枝散葉做好充分準備,那就是「族譜」。一般的族譜會確定譜名和順序,譜名可以是一首詩,也可以是家族老人認為押韻的話。
到了明代,字輩取名制已經廣為使用,朱元璋就給自己的兒子各20字的輩份,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就出於此。
改革開放之後,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傳統的大家庭瓦解成了一個個小家庭,宗族觀念逐漸淡薄,族譜幾無用武之地,於是,簡單好記的單字名成為了社會主流。
不過,這又衍生出重名的問題,你知道全國最多人用的名字是哪個嗎?
小思考:
1.你的名字可有寓意,你認為用生僻字起名怎麼樣?
2.你認識的人之中有按族譜起名的嗎?
3.你可滿意自己的名字?有想過改名嗎?
4. 近年有些外國人給自己起了古怪的中文名字,諸如「激烈的海膽」、「屠龍麥粒花」等,你怎麼看這些名字?
5.怪名字給人們在生活上帶來哪些便利與不便?
欲知詳情,請閱《知識》2015年5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