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應否保留?

電車應否保留?


電車並非香港的主要交通工具, 有指電車速度太慢其歷史任務己完結, 但擁有悠久歷史的電車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具有特殊文化回憶意義, 因此電車的存廢問題引來很大的爭議。有不少支持保留電車的市民身體力行測試電車與步行的速度, 成為城中熱話。其實, 電車存廢問題的關鍵並非在其行車速度與人步行的比較, 而是其對香港社會還有沒有價值? 或有多少的價值? 而討論其價值的關鍵在於思考以下的爭議點。


電車是否不合時宜?電車的價值還要看對誰有價值? 受益是少數還是社會整體?先說第一個問題, 電車已有多年歷史,其歷史地位早被地鐡所取代。自1904年起電車已在香港島行駛, 電車的確是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很多現代化的城市都以電車作為城市發展的象徵, 時至今天電車給人一種慢條斯理的感覺, 與1970年代發展起來的工商業經濟社會生活節奏有相當大的落差, 香港人重視效率, 以實際回報來計算成果,電車被指未能配合香港經濟發展的需要。雖然電車在1970至80年代其角色已大不如前, 不少城市亦以地鐵來取代電車, 但是隨著工商業發展, 汽車污染受到關注, 環保成為1980年代以來社會的討論熱話, 人們對電車價值的又有另一種看法, 認為電車沒有造成直接的空氣污染, 能配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於是不少城市又漸漸有意完善電車設備來配合城市發展與規劃的需要, 現代化的電車系統又應運而生。所以, 要討論電車對香港社會的價值, 我們必需要仔細思考這兩個觀點。


小思考:


1.電車與香港哪些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係?


2.在電車存廢問題上,有哪些持份者得益? 哪些持份者受損?


3.電車速度慢可能影響交通,但其旅遊推廣價值巨大應該保留? 你同意嗎?


欲知詳情,請閱《知識》2015年9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