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小博士】香港能發展中醫藥業嗎?
自香港回歸,本地中醫藥產業發展不約而同地成為三位特首的經濟發展項目。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發展香港為國際中醫藥中心,民間稱之為「中藥港」,雖然計劃最終胎死腹中,但2001年也成立了賽馬會中藥研究院這半官方機構。到了曾蔭權時期,中藥驗證成為當時六大經濟支柱產業中檢測和認證產業中的重要項目。梁振英就任特首後,致力推動本港中藥業邁向國際,2015年《施政報告》便指出,政府將籌劃興建由衞生署管理的中藥檢測中心,專責中藥檢測科研,並透過中心研究和釐定香港中藥材標準,和建立世界級水平的中藥標本館。
雖然三位特首都強調中醫藥產業發展,但發展重點卻各有不同。董建華強調的「中藥港」是一個集中藥生產、貿易、研究、資訊及中醫人才培訓的國際醫藥中心,但曾蔭權及梁振英所重視的,則是中醫藥產業的檢測部份。
香港中醫藥產業的困局可總結為三大原因:中醫藥風氣未盛、發展新興產業經驗不足、研究機構管理不善……
小思考:
1.香港適合發展中醫藥業嗎?為甚麼?
2.如何提升中醫在香港的地位?
3.你認為兩地應如何在發展中醫藥產業上分工?
欲知詳情,請閱《知識》2015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