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末代活版印刷鋪的故事
一台電腦配上打印機,甚麼都能自家印製。中上環那幾步一間印刷鋪、街街都有油墨店、鑄字行的光輝歲月,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然而尋尋覓覓,清冷老街之中,「光華印務公司」幾個朱紅膠字依舊高懸。拉開趟門,第二代老闆任偉生默默擺弄著鉛字粒,再開動那重逾3,000公斤的西德海德堡「風喉照鏡」印機,颯颯幾聲,白紙就被吸走,硬生生拍在已排版的鐵框上,一張油墨半乾又帶點凹凸感的印品就誕生了。
50年代初,任偉生的父親從五邑鶴山來港,在印務公司打工,專職「排版」。這可是活版印刷中最費神的一環,得拿著小鉗子,在電筒的輔助下,從成千上萬顆小字粒中挑出所需幾字,配合「瓜打」(造出空格)、鉛片(分隔行距)和銅片(造出下劃線),拼成一版作印模之用。單是中文字粒,每字皆有7種大小,以及楷書、仿宋、長宋、黑體4種字體,按常用字約2,500個推算,少說也有7萬顆。英文字母雖然只有26個,但字體繁多,花式邊框也多,具體字粒數量難以估算。反正在任偉生印象中,小時候印刷鋪裡大部份空間都放了近兩米高的「人」字形木櫃,裡面滿滿都是鉛字粒。
當年中上環一帶聚集了逾200間印刷店,與之相關的洋紙鋪、油墨店和鑄字行也成行成市。任偉生成長於活字印刷最興盛的時期,從小耳濡目染,排版工夫了得。「我們在70年代購入『風喉照鏡』印機,花了5萬元。當年中環一間實用面積200呎的小房子,才賣1萬8千元。」任偉生說道。印機雖貴,卻是重要的生財工具。
小思考:
1.你聽說過活字印刷嗎?知道活字印刷在香港中上環一帶的光輝史嗎?
2.鉛粒活字印刷有何優缺點?為何會被淘汰?
3.鉛粒活字印刷這種工藝應被保留嗎?如何保留?
4.香港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足夠嗎?
想知道這家老印鋪還有甚麼故事?老闆怎樣傳承這個老行業,請閱《知識》2015年2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