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裡看西洋景

古詩裡看西洋景

古詩裡看西洋景

1813年,有一位華人造訪了英國倫敦。他的名字和身份,已經湮沒無聞,不過他在這次旅行途中留下了十首古體詩,卻開了一個先河。這十首詩都是五言律詩,主題卻是倫敦的異國風物。

這十首詩叫做《蘭墩十詠》。蘭墩,指的就是倫敦。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海遙西北極,有國號英倫。地冷宜親火,樓高可摘星。意誠尊禮拜,心好尚持經。獨恨佛啷嘶,干戈不暫停。」

這是對倫敦的陰冷氣候、城市風貌、國教民俗的綜合性描述。「佛啷嘶」就是法蘭西,英法交惡歷史淵源已久,詩人注意到了這點,寫入詩中。

單就水準來說,這些詩作十分平庸,然而卻有一位叫德庇士的英國漢學家注意到,把其收錄進《漢文詩解》,大概也覺得這種「中為洋用」的方式很新鮮吧。同時被德庇士收錄進去的還有另外一組舊體詩,叫做《西洋雜詠》。這組詩的作者叫潘有度,是廣東十三行的大商人。姑且摘錄一首〈詠西洋婚姻〉:

「繾綣閨闈只一妻,猶知舉案與齊眉。婚姻自擇無媒妁,同懺天堂佛國西。」

古詩裡看西洋景

《蘭墩十詠》和《西洋雜詠》是有案可查的第一批寫西洋的舊詩作品,意義在於突破了文化藩籬,使中西合璧,賦予了中國詩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但「中為洋用」真正的好詩誕生,要等到黃遵憲去美國的時候。黃遵憲是晚清名臣,曾以《今別離》為題寫了四首樂府,分別寫了火車、輕氣球、電報、照相術和東西半球有時差日夜顛倒的自然現象。


小思考:


1.你怎麼看舊詩「中為洋用」?


2.舊詩的題材應局限於舊事、舊物嗎?


3. 以新題材入詩,難度在哪?會否影響詩歌韻味?


4. 舊詩所詠之事物或為舊物,但所抒之情卻古今相通,你對哪首詩最有感觸?


5. 香港愈來愈少人會寫舊詩,你認為中文科的古詩詞教育足夠嗎?


想知識黃遵憲寫了怎樣的好詩,請閱《知識》2015年3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