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知識】「土法測天」有何科學根據?

【暖知識】「土法測天」有何科學根據?

【暖知識】「土法測天」有何科學根據?

中國人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動物測天經驗,他們利用動物的異常變化來預測天氣。如,在唐詩中有 「水旱卜蛙聲」的詩句。在元朝末年的《田家五行》中有「狗吃青草主晴」、「海燕忽成群而來主風雨」等說法。根據氣象學和動物學的研究,引起動物行為異常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缺氧。在陰雨天氣到來之前,往往出現雲量增多、氣壓降低、氣溫升高、等現象。這些現象容易造成水中的溶解氧減少,致使魚蝦將頭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來呼吸,因此才有「魚起浮有雨」和「河裡魚跳,風雨之兆」等經驗之說。


二是帶電粒子變化引起的動物異常。陰雨前或雨天轉晴時,懸浮在大氣中的帶電粒子會發生變化。有些動物對正電粒子感到煩躁不安、神經興奮;對負電粒子則感覺舒適、心情愉快。也有一部份動物的反應正好相反。


另外,雷雨、冰雹、風暴、龍捲風、颱風等天氣都會產生次聲波。次聲波是人體感覺不到的,但往往能被一些動物感知。泥鰍、螞蟥的異常行為與雷雨或冷鋒天氣有關。這是引起「泥鰍跳,風雨到」一說的原因。


如果你細心留意大自然變化,會發現不光動物,植物,乃至萬物也有測天本事。


小思考:


1.平日有留意大自然和氣候的變化嗎?


2.當天氣開始慢慢變冷時,許多長輩有時會抱怨關節就跟氣象台一樣,只要天氣一變就發作。但是,天氣的變化真的和關節炎有關嗎?


3.「水缸穿裙,陰雨將臨」、「石頭出汗,不久雨見」、「旱煙回潮,雨在明朝」、「琴弦鬆,雨淙淙」等都是死物能測天的反映,你知道這是甚麼原因嗎?


欲知詳情,請閱《知識》2015年7/8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