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骨砌鶴也是文化遺產?
蒸上一尾魚,除了把它啃光光,還能做甚麼?對老一輩沿海居民來說,這不僅是一道漁家風味菜,也是振翅高飛的仙鶴。2014年出爐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有「魚骨裝飾製作技藝」一項,當中提及鰽白魚,殊不知惡形惡相的牙帶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年屆83歲高齡的張詩美,擅長這門手作,他說老來弄魚骨,全因憶母情深難自禁。
原來砌仙鶴,僅從魚頭取7塊魚骨足矣。張詩美剔去魚肉,先拆兩大兩小4片腮骨作鳥翼;再以腮後弧骨為鳥頸,拼在清走腦髓的魚頭蓋骨上,那是鶴身。最後將下顎骨一分為二,一半當鳥首,一半作鳥足。說來神奇,魚頭蓋骨原本就有若干小口,讓「軀幹」嵌進去,像入榫一樣,不需打孔。如此剔肉砌骨,不消半小時,一隻展翅騰飛的仙鶴便誕生了。若再加一對「丫」型下顎骨,鶴便能站起來。
張詩美嗜魚,烹之食之猶嫌不足,幾年前開始還要拆之砌之賞之,一切源自童年回憶……
小思考:
1.你知道香港有哪些文化遺產嗎?
2.你認為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育上做得足夠嗎?
3.魚骨砌鶴流行於沿海地區,為甚麼?
4.這門手藝為何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