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熱衷「漢檢」
6月19日這天,數十萬日本男女老少分別在全國180餘考場參加「漢檢」考試。這種大眾動員能力,即使日本國家高考即「中心考試」,也無法與其相比。
「漢檢」是「漢字能力檢定」的略稱,主持這個考試的組織全稱為「財團法人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屬「公益法人」,歸文部省管轄。這家協會建於1992年,據該協會網頁介紹,協會宗旨是「普及漢字文化」。
每年12月12日,該協會還從全國募集「今年的漢字」,要求應募者以一漢字概括當年日本、世界政治、社會狀況。當選漢字在京都清水寺公佈。這個活動吸引媒體眼球,也讓「漢檢」在日本家喻戶曉。
「漢檢」考試分12級,最低為10級,最高為1級,其中還設了兩個「准級」,一是「准2級」,一是「准1級」。最低的10級,相當小學一年級水準,只考80個漢字。最高的1級,則需掌握6,000個漢字,還有相當數量成語、典故。這屬「大學水準」,不過,拿到1級的大學生乃鳳毛麟角。於是,「漢檢」協會便在1級下,再加「准1級」,把考試漢字數量減去一半,即3,000字。
日本人喜歡考「資格」,不少日本人「活到老,學到老」,拿一大堆資格證書。日本人很喜歡那種每天一小步的學習方式。「漢檢」協會創立者完全契合日本人的這種學習心理。「漢檢」上世紀90年代創立之後,該考試產業蒸蒸日上。在日本林林總總的資格考試中,「漢檢」發展速度引人矚目,2007年考生曾達270余萬。這些年,「漢檢」協會賺得金銀滿缽,據說一年純利達20億日元。
有人說,這家協會充分利用了日本國民鍾愛漢字以及「資格」信仰的心理。2010年度,共有232萬人報名參試。據「漢檢」協會網頁說,迄今為止參試者的最小年齡僅3歲,而最大的則達101歲。看來,漢字檢定是一項老少咸宜的考試項目。
這些年日本各種教育機構流行以「漢檢」成績評價考生。據瞭解,日本有479所大學973個學院把「漢檢」等級作為入學評價標準。例如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築波大學等日本名門大學,都將考生擁有的「漢檢」證書級別作為「人物評價」、「能力評價」的重要指標。此外,還有很多大學出錢讓在校生參加「漢檢」考試。因為,這不但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還有利於畢業就業。
「漢檢」考試每年舉行3次,時間大致在6月、10月及2月。每個級別及格分數線不同,1級、准1級200分滿分,正解率80%以上及格;2級200分滿分,正解率80%左右及格;准2級至7級,200分滿分,正解率70%左右及格;8級,150分滿分,正解率80%左右及格;9、10兩級150分滿分,正解率80%左右及格。
「漢檢」為何獲得日本社會如此青睞?日本漢字學家鈴木修次在《漢字》中說,漢字有「凝縮性」、「含蓄性」兩大優點。假如完全用平假名或片假名寫文章,日語不但無法速讀,還會失去美感。當然,日本人完全可用平假名、片假名寫文章,但看一個人的文化教養,認識多少漢字是一個重要指標。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因認識漢字太少,讓國民很生氣。這說明,日本國民衡量政治家的水準,很看重漢字教養。在日本國會辯論中,那些大人物不但出口成章,而且常用四字成語。因為在日語演說中如加入四字成語,能讓演說鏗鏘有力。
儘管現在日本各個教育機構強調要學好英語,但教育界、經濟界都有不同意見。反對意見認為,日本孩子應首先學好日語,要認識、正確使用漢字,這是學其他專業的基礎。筆者認識一教授,每年開學,都要讓每個新生買一本《漢字入門》,作為自修教材。這說明,在全球化時代,日本仍把漢字作為日語中的精華,以一種頑強精神予以捍衛。
日本發展出來的這套「漢檢」體系,值得中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