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智能」學生的崎嶇求學路
香港政府每年在教育上投放大量資源,不但把9年免費教育改為12年,又改行「334」新學制,希望年青人有錦繡前程。對於弱勢社群,政府則成立兒童發展基金、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等予以協助,並提倡「融合教育」,可謂「有教無類」。但在現行機制下,一群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正處於灰色地帶中,未能得到充足且有效的支援,他們就是「有限智能」的孩子。
學生求學困難重重
根據香港韋氏智能評估,一般程度的智商平均在80至110之間, 69或以下者,即納入智障範圍。而介乎70-79這低於一般智商卻高於智障級別的,稱為「有限智能」。全港只有少於百分之一的學生被評為「有限智能」,他們在普通的社交、應對上沒有困難,但在認知、語言表達能力上,相對同齡的孩子則略顯遲緩,尤其對抽象概念、艱深詞彙等方面未能掌握,以致成績總是強差人意。
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梁敏儀小姐曾接觸過不少「有限智能」的學生,她認為這類學生在初小時仍能勉強跟上進度,但隨著課程內容逐漸艱深,在高小開始倍感吃力,至中學階段衍生更多問題:「他們從小便面對許多挫折,無論多努力,成績總不如人,自信心大減,學習動力也大減。當他們步入青春期,會感到焦慮、自卑,甚至出現情緒問題。」若這幫孩子被派入較重視成績的中學,可能還會受同儕欺凌和排擠。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葉老師感慨道:「他們成績低落,反應較慢,容易成為欺凌對象。基於私隱,我們不能告訴學生某人有這個特殊困難,學生即使知道了事實,相信也未必能包容。有些家長希望把孩子轉到特殊學校就讀以避免受欺凌,但『有限智能』不屬『智障』,無權入讀特殊學校。」
教育局角色備受關注
一般而言,學校會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部分成績稍遜的學生進行評估,若發現學生有特殊學習困難,便向教育局申請學習支援津貼,以聘請輔導教學的額外老師、購買坊間教學輔導服務或為他們訂立「個別學習計劃」。然而,教育局介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不包括「有限智能」(見表一)。因此,他們不能受惠於教育局提供的「三層支援」(見圖二)。除非該「有限智能」學生同時有言語障礙、讀寫困難等特殊學習困難。
表一:
教育局介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 |
|
特殊學習困難 (讀寫障礙)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
言語障礙 |
智力障礙(不包括有限智能) |
聽力障礙 |
肢體傷殘 |
自閉症 |
視力障礙 |
圖二:
由於「有限智能」的學生沒有學習支援津貼,如何幫助他們成為許多學校的大問題。對於這幫孩子,葉老師感到愛莫能助,她指出學校通常會以同一方式支援「有限智能」的學生與一般成績稍遜的學生,如分科小班教學或課後補課等,但這種處理方法未必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此外,老師日常教務繁忙,難以兼顧每個學生在學習或心理上的問題。為了維持課堂秩序,老師們的關注點常常會集中在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學生上,「有限智能」者往往被忽略。
家長宜調整心態
面對缺少支援,家長都感到徬惶,可能會逃避問題。其實,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他們不積極樂觀地與孩子一同面對困難,事情便會愈來愈糟。梁敏儀小姐建議家長參加協康會舉辦的家長工作坊,她指出會中雖無專為『有限智能』學生而設的服務,但部分協助『學障』學童的計劃或許能派上用場。尤其「青蔥計劃」提供的到校支援服務,能透過小組訓練或個別輔導,協助有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教育。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麥源貞小姐分享說,雖然智能是天賦的,但「勤能補拙」這句古語亦不無道理,曾有孩子在小一時被評估為「有限智能」,但經數年努力,小六再做測試,分數竟躍升為正常水平。不過,這種特例畢竟不多,所以家長也要調整一下望子成龍的心態,所謂「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即使未能蟾宮折桂,也許可在其它範疇有很好的發展,不妨考慮一下讓孩子入讀職業學校,學習一技之長。麥源貞小姐又認為及早訂立合適的目標是改變孩子命運的關鍵:「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所定的目標不宜太高遠,如果那個目標在他們能力範圍以外,那無異於掘一個大坑讓他們往裡跳。」因此,每年定一個小目標,以階梯式層層遞進是最佳辦法。
事實上,除了「有限智能」外,還有「發展性協調障礙」、「特殊數學障礙」等問題正處於被忽略的灰色地帶,極需政府正視及予以援助,給孩子一個絢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