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學於樂的台灣校園

近年香港「怪獸家長」橫行,他們個個奇招百出,望子成龍,孩子們備受壓力。與香港僅一海之隔的寶島台灣,近年卻瀰漫著一股「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風氣,家長們希望子女能寓學於樂,紛紛放棄主流教育,使得各種另類學校如雨後春筍,欣欣向榮。


所謂「另類」,即「非主流」之意,一般有標奇立異的負面義意。「另類教育」(AlternativeEducation) 旨在為學生提供主流學校之外的其它選擇。早在上世紀初,西方教育家已意識到「另類教育」存在的必要,奧地利哲學家史泰那(Steiner)在1918年於德國南部創立了華德福學校。台灣學界也受另類風潮的影響,1989年,陳清枝創立汐沚森林小學,成為台灣第一所另類學校。至今,台灣共有14間另類學校,而許多主流學校也紛紛推出另類課程,迎合家長和學生的需要。

寓學於樂的台灣校園


米倉國小:玩具魔法學院


走進新北市八厘鄉龍米路,映入眼簾的不是「米倉國民小學」幾個大字,而是「童玩夢工廠米倉玩具魔法學院」的金漆招牌。吳望如校長把學校打造成「兒童樂園」,讓同學從遊戲中學習,使這所百年老校聲名鵲起,成為另類之最。


米倉國小只有200多位學生,卻擁有3.2公頃的面積,是當地第二大國小。校園內有兩個操場、兩個小遊樂場,還有攀岩牆、鄉土棋藝步道、樂活館、童玩館、陀螺館和魔法樹屋群,操場邊又圈養了山羊和兔子,無處不可玩樂。吳校長希望每位學生畢業前能學會六項才藝,故創辦了許多精彩的才藝課程,每周一、二、五的早自習時間,三至六年級學生可學習少林棍、花式陀螺或陶笛,也可以到米倉農莊耕種。每周三第一節課,全校學生都會參加「一人一技」課程,學習內容包括皮影戲、手偶戲、直排輪、魔術、獨輪車等。


成績名列前茅在米倉學生眼中不是最光榮的事,當上陀螺隊的成員才「又炫又酷」,隊員不但會讓陀螺在地上旋轉,還會把它精準地打在遠處高低不一的小鐵盤上,百發百中。他們更創出各種新鮮玩法,如讓陀螺沿繩子向上旋轉等。陀螺隊每年都會到各地表演和參加比賽,屢獲殊榮。


寓學於樂的台灣校園


今年,學校舉辦了「上下課大反轉」活動,即「上課10分鐘,下課40分鐘」,讓學生有更多玩樂時間。吳校長認為學生從遊戲中學到的東西,比正式教育中學到的多數倍,尤其是待人接物方面:「孩子要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甚麼能力?我認為是語文、資訊、人際、觀察、應變。前兩項是基礎教育會教的,後三項可以在遊戲中學到。」


別以為米倉學生都只會玩,他們的語文水平也很不錯,原來是學校推廣皮影戲之功。米倉皮影戲社有大量「粉絲」,他們自發閱讀相關圖書,把文縐縐的台詞背得滾瓜爛熟,唱起曲來有板有眼。老師有見及此,便鼓勵同學參與劇本創作,並從旁指導,結果不消幾年,孩子們都錦心繡口了。米倉孩子們熱愛上學,吳校長便把高年級從半日制改成全日制,比主流學校學生多上三節英語課。


經吳校長精心打造的「米倉玩具魔法學院」,入讀人數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跨區就讀。到米倉國小參觀的孩子,回家後都要求家長辦轉校,這一點也不奇怪,上學就是玩,學生當然樂於上學。


建安國小:點點螢光照亮暗坑


位於三峽鎮安坑里小暗坑社區的建安國民小學,以點點螢光和潺潺流水發展出別具特色的生態課程,不但讓孩子樂在自然中,還使學校免於縮班殺校。


甫進校門,便看到孩子們有的在澆花,有的在清掃枯葉。他們看到有參觀者經過,便抬頭一笑,道:「歡迎貴賓!」個個都既勤勞又謙和有禮,教人印象深刻。建安國小的老師介紹說,全校的清潔工作主要都由學生負責,這不但培養他們的責任心,還能鍛練出刻苦耐勞的精神,這也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寓學於樂的台灣校園


建安孩子們下課後都先勞動再參加課外活動,雖然辛勞,卻沒有半句怨言,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源於他們對學校的熱愛,不但愛校,更愛群山環抱、綠水傍依的小暗坑社區,因為這裡是螢火蟲的家。校園內除了隨處可見的螢火蟲壁畫,還有螢火復育室和螢火蟲生態步道。同學們自入學起便開始認識螢火蟲,高年級則學習人工復育螢火蟲的方法,再把蟲兒放歸自然。教學樓外的小山坡便是螢火蟲生態步道,每年四、五月,這裡都會舉辦「螢火蟲祭」,大家可盡情以「輕羅小扇撲流螢」。


沿生態步道而下,便來到「溪流課程」的地點——鹿母潭溪。同學們會學習當地的水文生態,溪流的歷史傳說,還會進行刺激好玩的「溯溪垂降」課,讓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加強自信心。建安國小多年來透過這獨特的課程,推廣水域環保和安全的概念,帶動社區申請保溪護魚計劃,還成立巡溪護魚小組,以實際行動保護溪流。


寓學於樂的台灣校園


全人中學:探險教育攀高峰


台灣中部的卓蘭有「水果之鄉」的美稱,尤盛產橘子。全人中學所在的山丘上遍值橘樹,處處橘香氤氳。走進這所沒有柵欄的林中學校,看到的是一群放棄權威,秉持教育理想的老師,與孩子們一起生活,一起成長。全人中學強調的是自由和寬容,並透過混齡教學與「探險教育」課程,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情。


全人中學的體制與大學的學分制相似,分必修科和選修科。不過,只要學生能聯署要求欲修讀某課程,學校便會提供師資,如滑板課或街舞課等。校園的學風自由,以語文課為例,學生不用讀固定的範文,沒有背書、默書和閱讀報告,但初中生要看短篇小說,高中生則讀《紅樓》。校園圖書館很受學生歡迎,可是在沒有管理員和任何借書手續下,圖書已失掉了五分之一。老師們聳聳肩,笑道:「有人喜歡就好。」




在崇尚自由的全人中學,「探險教育」是全校學生都要參與的必修課。學校在上學期要攀登一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為期56天。在此之前,他們每週都要練習體能和學習地圖閱讀技巧。至於下學期則為戶外教學,近三年的活動分別在澎湖、花東和墾丁進行。許多家長都疑惑學校怎麼會強制學生登山,校長程延平說:「我相信孩子終其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經歷,驀然回首,他們會感受到自己曾擁有過的勇氣。這就是內化了的教育。」同時,他相信親眼看過宏偉景觀的孩子一定不會變壞,因為誰都會為自然之美所動容,而能「贊天地之化育」。


三所學校的另類教育並非挑戰傳統體制,也不是與主流學校比較熟優熟劣,而是為了滿足學生多元的學習需求,為孩子開啟了另一扇窗,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