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魔力滿香江
十月是香港的「萬聖狂歡月」,吸血鬼、殭屍、巫婆、科學怪人紛紛出沒;血腥瑪莉、蝙蝠蛋糕、魔鬼特飲竟擺在餐桌上;主題樂園、商場、大街小巷都滿是鬼魅佈置!「西洋鬼節」在香港這華洋雜處的國際都會,不再令人毛骨悚然,反而吸引中外遊人、男女老幼一同歡慶。
主題樂園鬼怪橫行
香港是亞洲地區中最有氣氛的萬聖節慶祝地,兩大主題樂園都下足了功夫,誓要「嚇不死人誓不休」。海洋公園的「十月全城哈囉喂」活動無疑是帶起香港萬聖熱潮的「始作俑者」。早在11年前,海洋公園已嗅到了萬聖節的無限商機,大搞「哈囉喂」主題活動,多年來備受港人推崇。今年,海洋公園派出444隻嘩鬼,建立「哈囉喂共和國」,還有17個不同類型的嘩鬼表演,包括首次在夢幻水都人工湖上表演的「哈囉喂晚會」和位於高峰樂園的「鬼國魂祭夜」。公園更率先引入3D立體鬼屋,讓玩家遭立體怨靈包圍,無論逃到哪裡,都會「猛鬼纏身」。
以夢幻童話為賣點的香港迪士尼樂園踏入十月,便會化身成「黑色世界」,除了「大街詭異酒店」、「咒怨黑森林」兩大鬼屋,還有「夜光鬼魅巡遊」,連米奇、米妮等一眾可愛的卡通人物都穿上鬼魅衣服,與南瓜王阿積和斷頭騎士一起把遊人嚇個魂飛魄散。
餐飲美食份外駭人
外國遊客雲集的蘭桂坊也毫不遜色,大至酒吧內外,牆壁屋簷上,都有蜘蛛網、南瓜燈等精心佈置,小到酒吧吧台上的蠟燭和裝飾都能看到鬼怪的身影。遊人則大搞Cosplay,幻化成牛頭馬面或紙紮公仔,吸引攝影愛好者和記者們的追蹤拍攝。香港各大商場都舉行連串萬聖活動,如apm的「嘩鬼妙韻夜間音樂會」、海港城的「萬聖節巡遊」和新世紀廣場的「搞鬼熱鬧大派對」,人們可以盡情搗蛋,狂呼尖叫。
搞怪搗蛋後,不妨到各餐廳享用恐怖萬聖大餐,座落於山頂凌霄閣的「阿甘蝦餐廳」與「杜莎夫人蠟像館」共同推出「Eerie Eatsand Treats」套餐,可以同時吃到驚喜感十足的大餐,再到蠟像館拍攝怪異嚇人的照片。另外,傳統的意大利咖啡品牌CAFFEVERGNANO 1882也在九龍站圓方及The One商場,也推出不同的萬聖節套餐,不管是品嚐以紅菜頭、醃肉、檸檬汁及茴香所熬煮成的「血海深仇」湯品,或者以甜椒制成心臟形狀的沙拉名為「魔獸心經」,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萬聖節氣氛。
搞怪文化更蔓延學界,部分學校會舉辦「萬聖學習週」,由外藉老師把外國的慶祝活動引入校園,藉萬聖節活動推廣英語學習。不少學校都會舉辦變裝派對,同學們都變身成妖魔鬼怪,大肆搗亂。
萬聖溯源動魄驚心
追本溯源,萬聖節是指「萬靈日的前夕」,源於2,000多年前居於歐洲的賽爾特人,他們以10月31日為除夕,並在當天慶祝夏末節,答謝太陽神的恩惠。另一方面,他們迷信各種亡靈會在這天重返人間,善者與親人團聚,惡者則找尋替身。賽爾特人便舉行祭典祛除污靈,百姓也打扮成各種鬼怪的模樣,叫喊可怕的聲音,讓遊魂野鬼認不出他們。至11月1日,各種亡靈離去後,活動才結束。萬聖節流傳到世界各地後,渲染了更多巫術的特色,青年人流行在這天鬧惡作劇,挨家挨戶索取糖果,詛咒那些拒絕施贈的家庭。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許多節日與習俗也都跟隨外國風情脈動,萬聖節便是其中的表表者。當然,中國也有「鬼節」——盂蘭節,但精明的商家不敢貿然對它下手,於是便拿洋玩意推銷包裝,賺個「盤滿砵滿」。每年萬聖節,香港旅遊發展局都會以此作招來,各旅行社紛紛推出各種萬聖香港遊,使遊客量節節攀升。
同學宜慎思慎行
大眾歡慶萬聖節之際,亦有部分衛道之士擔心萬聖文化會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呼籲同學慎思慎行,所持理據亦不無道理。萬聖節本身並無值得慶祝的意義,也沒有教育意義。鬼怪氣氛盛行,鼓吹追求鬼魅和刺激的風氣,妨礙年輕人身心健康發展,有報道指出萬聖節期間,青年人更沉迷於塔羅牌等占卜玩意,而打破鄰居窗戶等惡作劇行為亦大增。此外,與萬聖節有關的角色,形像都很負面,如吸血鬼、狼人等,都是暴力、血腥和搶奪生命的象徵。城市「鬼聲鬼氣」,會使不懂辨別鬼怪真偽的小孩信以為真,出現發噩夢、無胃口等症狀。因此,以萬聖節作為一個聯歡的機會未嘗不可,但同學不宜過分沉迷,以免心靈被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