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米的故事

西貢老漁民口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我地都係食鹽田米長大的。」但時光飛逝,許多人都不知道「鹽田米」的來歷。西貢抗日英烈紀念碑的建設者徐月清,如今追憶「監田米」的故事,值得一讀。

最近有幾所香港大專院校組織來西貢開展海上旅遊活動,船海告訴我,同學們知道美麗的西貢海當年是英軍打炮的地方,感到太不可思議,希望對這段歷史多一些了解。


鹽田米的故事


我小時候親眼目睹英軍的砲彈橫飛,漁民束手無策的苦況。父親與叔叔伯伯們商量如何回內地求助,後來就有了「鹽田米」。


1952年起,英軍就把西貢劃為軍事區,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練靶和操炮等軍事活動。開始的時候,規定每星期打5天半,朝九晚五像上班一樣,有時還有夜炮。後來才改為不定期,喜歡甚麼時候打就發個告示。英軍操炮時軍艦在海上戒嚴,不許船隻來往。炮彈有時打到島上,有時打到海裡,有時甚至在離船邊很近的地方爆炸。


鹽田米的故事


自從西貢成為操炮區以後,漁民的生活陷入極端的困境,傷亡事故也有發生,但總不能坐以待斃,就在絕望的關頭,想到了祖國。西貢的漁民代表到深圳、惠州和廣州求助,不久,得到通知,西貢的漁民都可以在鹽田登記戶口,像內地漁民一樣,獲得廉價的糧油等生活必須品及柴油、桐油、罟網等生產物資,還可以向銀行貸款發展生產,這種優惠,後來擴展到全部港澳漁民。


英軍在西貢操炮30年,西貢漁民到內地漁港登記戶口,從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全國取消按票證配給物資,也約是30年,歷史竟然會這樣巧合。在這悠長的歲月裡,即使在內地經濟困難的幾年,許多人要挨餓,祖國都沒有停止過對港澳漁民的援助。一些赤貧的漁民開船到鹽田,漁會的領導給買好豬肉、雞和大米等搬上船,叫他們別擔心,待來年漁獲豐收再慢慢還。而香港漁民需要的桐油,廣東很少出產,要去湖南買,以前用錢就可以,但後來湖南說洞油是出口產品,給了廣東就少了外匯,要廣東用糧食換。於是,廣東在當時許多人還吃不飽的情況下,用最寶貴的糧食裝上專用火車去湖南換。


鹽田米的故事


西貢區議會主席吳仕福在給我的書《不能抹去的記憶》寫序提到「鹽田米」,他說西貢許多人都是吃「鹽田米」長大的,「鹽田米」特別香,它飽含著祖國的愛和同胞們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