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的犛牛財富路
她出生在美國,7歲時回到家鄉臺灣。18歲時,她又到美國一流的學府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管理。2003年,還在讀書的她到秘魯實習,那裏的貧困狀況讓她深有感觸。不僅如此,她還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她時常一個人在想: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好的機會,而其他人沒有?當我到達一個貧窮的地方,我可以很容易地搭車、搭飛機離開,但他們或許一輩子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從這個時候起,這個女孩就下定決心以後自己創業,專門創辦社會企業來改變一些落後地區的面貌,為貧困中的人們提供更多的機會。
這個女孩名叫喬婉珊。在沃頓商學院畢業後,喬婉珊考上了哈佛大學,她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社會企業的研究上,並且開始尋找合適的項目。在哈佛學校裏,喬婉珊讀到了很多國家的社會企業案例,惟獨沒有發現中國有過這樣的企業案例。這讓她下定決心要回國推動“社會企業”這個概念。
2006初,喬婉珊與來自香港的哈佛同學蘇芷君一起來到中國西南考察,看看在這裏能不能找到創辦社會企業的項目。她們先是來到雲南,每見到一樣有特色的東西,都在想能不能做成一種商業模式。比如,她們看到核桃,就會設想把核桃磨成粉做成化妝品,或者把它磨成比較粗的粒子用在一些工業上。
在雲南,喬婉珊和蘇芷君看到了犛牛。著名的探險家黃效文告訴她們,犛牛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物,它們生長於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山地區,牠的粗毛可以做帳篷跟繩子,細毛可以做衣服和毯,而它的牛奶可以做成酥油和奶茶,甚至它的糞便都是很重要的資源。黃效文的一番話,讓兩個女孩頓時察覺到犛牛身上的商機。
回到美國之後,喬婉珊和蘇芷君很快就寫出了用犛牛創業的計畫。這個計畫贏得了2006年哈佛大學的商業計畫獎金5萬美元。有了創業資金,在2006年9月,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喬婉珊和蘇芷君聯合成立了「SHOKay」公司。「SHOKay」,在藏文裏,是犛牛絨的意思,兩個哈佛女生為公司取這個名字,就是想把公司打造成一家以犛牛絨為主的生活創意品牌。
懷著滿腔熱情,兩個哈佛女孩開始了在中國西部的艱難創業歷程。第一次收購犛牛絨時,幾乎沒有一個藏民來,所以她們不得不上門收購。在這裡,每個山頭只住2-3戶人家,所以她們奔波了8個小時之後,才收到30公斤牛絨。考慮到雲南山區的交通實在不便,喬婉珊和蘇芷君就將犛牛絨的收購點轉移到了比較貧寒的青海。但是很快,她們又發現青海的藏民抓絨的方式比較傳統,抓下來的都是混雜的牛毛和牛絨。為了讓牧民們的抓絨和分類更科學,喬婉珊和蘇芷君就先對牧民們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都懂得提高犛牛絨的品質,繼而賣得好價錢。
費了很大的勁,兩個哈佛女生終於以較高的價格收購了一批犛牛絨。為了讓犛牛絨成功地染色、紡紗、編織,接下來,她們又馬不停蹄地找生產廠家合作。但是因為犛牛絨量比較少,又不好紡,所以很多廠家都不願意接這樣的單子。當她們折騰一年多、先後找了40多個廠家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合作者,紡出了比較理想的犛牛絨紗線。這之後,她們在上海設立了加工點,並請來一些會編織的下崗職工或者農村婦女來幫著做。當這些心靈手巧的女工們完成一些產品的時候,喬婉珊和蘇芷君就把它們拿到美國的展會去,試試看有沒有人願意買。因為材料好,又是純手工編織,所以幾次展會下來,她們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為公司帶來了生意和人氣。
憑著一股韌勁,喬婉珊和蘇芷君的公司漸漸步入正軌,生意越來越紅火,她們相繼又開了多家分店。如今,遍及全球的120多個店鋪中,都有銷售喬婉珊她們的犛牛絨產品。隨著市場銷量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藏區群眾得到實惠,原本20多元一公斤的犛牛絨現在都可以賣到100-200之間。
從哈佛到青海,從青海創業到全球鎖售,喬婉珊和蘇芷君吃了很多苦,可是她們並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因為她們覺得,能夠幫助貧困的人,生活就變的更有意義,所謂的辛苦,也充滿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