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激進勢力 挑起“身份認同”戰
對於許多香港問題的觀察者來說,2016年的政治風暴來得又急又猛。執筆之際,元月份不過短短20多天,全民退保、港大風暴、版權條例、新界套丁、銅鑼灣書店事件等多項社會、政治議題蜂擁而上,令人目不暇接;任期不過半年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議席,竟然引來多達七人報名角逐,競爭之烈,超乎想像。在反對派所操控的紛雜不已的政治議題背後,隱隱然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倒梁”,直指特區政府管治權之爭奪;一條是以“本土”為名的認同政治,事關香港人心歸向。
反對派推“真 ·香港人”議題
一部所謂的“獨立電影”和一場網絡電視的“分獎禮”,拉開了2016年香港認同政治的幕簾。其中,影片《十年》,通過五部短片從政治抗爭、選舉、文化、教育和語言五個角度來想像2025年的香港。影片虛構有年輕人因為宣揚“港獨”觸犯基本法23條而入獄,有抗爭者自焚身亡等等。這部充滿“港獨”意識的電影從去年12月17日起開始在香港多條院線上映,成為首部大張旗鼓在全港公映的“港獨電影”。
與《十年》的恐懼動員手法不同,反對派網絡媒體毛記電視在元月中旬舉辦的首屆“勁曲金曲分獎典禮”,玩的是“二次創作”,極盡粗俗惡搞之能事,諷刺香港時政,挖苦政壇名流。這場網絡直播的“分獎典禮”,不出所料地贏得了大批反對派年輕粉絲的追捧,連續多日在香港社交媒體Facebook上刷屏。值得關注的是,這場“分獎典禮”首次拋出了“真·香港人”議題,迅速引起迴響,以至於諸多反對派的Facebook賬戶紛紛仿效,自稱是“真·某某某”,反對派寫手李怡也急急在《蘋果日報》發文吹捧這一議題,儼然形成了網絡媒體設置議題、傳統媒體跟進發酵的新模式。
“真·香港人”議題的設置,與反對派在政改方案一役中拋出“真普選”議題,其背後的話語邏輯如出一轍,即由他們來設定標準,凡是他們所接納的概念、人物皆為“真”,除此之外均為“假”。昔日拋出“真普選”,反對派嘗試為政改方案設定標準,希望掌控政制民主化議題的主導權;當下炮製“真·香港人”,反對派的目標直指“身份認同”議題主導權,圖謀炒作“新的身份”話題,誘導港人排斥內地、抗拒中央,搶奪輿論高地。
激進勢力假借“本土”之名搞對抗
後政改時期,身份認同議題已經壓倒政制民主化議題,逐漸成為香港社會的主導性議題。而所謂“本土派”的一眾激進力量開始跳上政治舞台,他們自我冠名“身份認同”,假借“本土”名義,散佈“去中國化”思潮,鼓吹反內地、抗中央,不斷挑起兩地民眾矛盾和對立。
香港以2006年、2007年保衛天星碼頭和保衛皇后碼頭運動為發軔,湧現了新一波本土主義思潮。香港本土主義初興之時常以“集體回憶”為名見諸於報端,當時的本土主義思潮還帶有一點鄉土意識和鄉土情節。但隨著香港內地兩地矛盾的增加,一股激進勢力開始騎劫本土意識,把“本土”與“排外”甚至“仇外”劃等號,原有的對鄉土的那種熱愛逐漸被淡化、被壓倒,取而代之的是怨恨和醜化,怨恨的對象從內地遊客、新移民到中央政府,內地遊客被污名化為“蝗蟲”。在經濟領域,所謂本土派以香港利益優先為名,圍堵內地遊客,嚴控新移民享受香港福利;在文化領域,他們開展所謂的“獵巫行動”,醜化和封殺普通話、簡體字。 2012年,所謂的“本土派”首次進入立法會選舉,新民主同盟的範國威、公民黨的毛孟靜以“反赤化”、“反大陸化”為口號爭取選民支持並成功當選,加上在該屆立法會選舉前夕爆發的“反國民教育運動”,以“去中國化”為號召的香港“身份認同”戰逐漸升溫、發酵。
這股極端勢力隨後變本加厲,愈發荒腔走板,在反對派內部他們狙擊傳統泛民主派政團的頭面人物,搶奪社運的主導權、話語權,甚至不惜另起爐灶;在社會層面,以反水客為由,圍堵打罵內地遊客,與警方公然對抗,不是衝擊警方防線,就是展開遊擊戰,以此標榜“勇武”。林林總總的冠名“本土”的激進組織此起彼伏,五花八門的“本土”論述招搖過市,宣揚“港獨”者有之,叫囂“歸英”者有之,在社運活動中揮舞“龍獅旗”有之,甚至有激進分子公然衝擊駐港部隊軍營。
物極必反,激進勢力反水客的暴力行動激起大多數理性港人的反感、厭惡,並用選票表達不滿,令代表激進派勢力的社民聯、人民力量等在區議會選舉中全軍覆沒。但是,一些持激進主張的勢力,以溫和麵目參選卻搶下不少區議會席位。至於政改方案拉倒後,反對派先後推出的“社區公民約章”和“香港革新論”也正在成為新的“本土論述”基調。
三重矛盾在香港疊加
2016年是香港的選舉年,從2月底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到9月的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再到年末的選委會選舉和隨之而來的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選舉一場接著一場,政治動員覆蓋全年,政治議題會層出不窮。
民意走向的不確定性、候選人的不確定和選舉議題的不確定性,令今年立法會選舉充滿變數。也正是因為這三大不確定性,本屆立法會選舉的政治動員力度勢必更甚往年,政治矛盾更加尖銳。在政治議題的操弄下,整個社會更加分裂、對立,兩大陣營壁壘分明,中間選民的空間和規模進一步壓縮。
開年短短數週,香港金融市場已經經歷了兩場金融整體戰,一場涉及人民幣保衛戰,一場是港匯保衛戰。經濟危機的逼近,勢必令香港的管治局面更加複雜,特區政府要謹防就業市場惡化,整體經濟陷入衰退。在經濟、社會、政治三重矛盾疊加之下,今年香港所面對的亂局更甚。重重危機為激進的所謂“本土派”挑起“身份認同”戰提供了社會溫床,他們定會不斷發酵“真· 香港人”之類的身份認同議題,強化反對派支持者的“身份認同” ,激化兩地矛盾,擴大普通民眾對中央的疑慮,進而搶佔立法會席位。無庸置疑,假借“本土”的激進勢力挑動的“身份認同”政治,對特區政府、建制派乃至中央,都將是一場大的考驗。
(作者係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