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項選舉釋放多種信號

剛剛落幕的台灣“總統”和“立法委員”兩項選舉,為台灣研究提供了一個最新最好的樣本。它所蘊含的豐富訊息值得認真解讀、細細咀嚼;它所造成的影響絕不能用一次簡單的例行的政黨輪替來解釋。隨著時間的推移,選舉所釋放出的多種信號將會促使各利益攸關方警醒調整;但無論怎麼看,台灣政局勢將邁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新人新政,新氣象亦或新走向,兩岸關係也因此面臨全新的挑戰,考驗著雙方的意志與智慧。

  備受各方關注的台灣“總統”和“立委”選舉1月16日落下帷幕,雖然國民黨“雙輸”早已沒有什麼懸念,但輸得這麼徹底還是讓島內外產生了強烈的震撼。蔡英文大贏朱立倫307萬票、25個百分點,且蔡的得票數超朱宋之和150萬票;民進黨在113席“立委”中拿下68席,單獨過半。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國民黨在握有行政權、“立法權”,兩岸關係獲得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卻一步步地走向衰敗?國民黨崩塌式的慘敗與民進黨壓倒性的大勝,這種巨大反差究竟會對台灣政黨格局、政局走向、民意趨勢和兩岸關係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筆者認為,兩項選舉提供了一個台灣研究最新最好的樣本。它所蘊含的豐富訊息值得認真解讀、細細咀嚼;它所造成的影響絕不能用一次簡單的例行的政黨輪替來解釋。隨著時間的推移,選舉所釋放出的多種信號將會促使各利益攸關方警醒調整;但無論怎麼看,台灣政局勢將邁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新人新政,新氣象亦或新走向,兩岸關係也因此面臨全新的挑戰,考驗著雙方的意志與智慧。

台灣政治結構大翻轉

  此次選舉國民黨從台灣頭輸到台灣尾,民進黨則所向披靡,席捲全島,它所帶來的顛覆性結果,已徹底打破島內既存的政治結構和權力版圖,改變了過去的政治力量對比,引發島內政壇大地震。從政權實力看,“朝大野小”。蔡英文掌控行政權,民進黨實質控制“立法院”,並且拿下13席縣市長,掌握多數地方執政權。蔡英文當局已具備主控台灣政局的政治能量,實現完全執政。從政黨格局看,“一大、一中、兩小”的新的競爭形態已然形成。即,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快速萎縮,時代力量和親民黨扮演一定角色。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的發展勢頭強勁。從選民傾向看,島內社會特別是青年世代“綠化”傾向明顯,“藍大綠小”的選民結構已變成“綠大藍小”,“北藍南綠”的版圖基本瓦解。選舉不僅使台政治結構發生重大質變,“國降民升”態勢強化;更重要的是,民進黨“台獨政權”捲土重來,以及人事大換血帶來的思維轉變,將使兩岸關係面臨如何維護既有成果、推進下一步發展,以及如何遏制、減弱“台獨”風險這兩大複雜挑戰。

國民黨自己打敗自己

  國民黨此次遭遇194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挫敗,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合力共振的結果。在複雜多樣的原因中,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國民黨是自己打敗自己,自身做得不好才會導致民眾求新求變,換人做做看。這也再次驗證了台灣選舉政治的基本規律,民意如流水,政黨輪替是常態。

  其實,國民黨自2014年“九合一選舉”之後就已經顯露敗象,島內變天氛圍日益濃厚。在外部大環境日趨不利的背景下,國民黨一直無法走出困局,黨內痼疾新患不斷凸顯激化,逐漸失去了黨心和民心。總的來看,造成國民黨空前慘敗的主要原因是,國民黨自身弊端叢生,施政與島內主流民意脫節,與民眾的期待和獲得感差距太大。具體而言,國民黨包袱沉重,喪失黨魂和信仰,對台灣前途“不統不獨”的主張似是而非、缺乏方向感,沒有提出一套有別於民進黨且能打動民眾、充滿理想追求的目標論述。在內政治理上,馬英九施政不接地氣、乏善可陳,改革措施不分對象時機,不注重溝通宣導;決策粗糙、治理能力低下,政績不彰導致其滿意度和支持度一路走低,民怨不斷累積發酵。

  另一方面,國民黨組織渙散、內部不團結問題嚴重,也是其敗選的重要原因。國民黨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權力路線鬥爭從未停歇。朱立倫接任黨主席後,黨內山頭林立、貌合神離、勾心鬥角、各有盤算的情況並未改觀。特別是,“馬王之爭”與粗暴“換柱”等內訌內耗,不僅重創了國民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也引發藍營支持者的反彈、分裂投票乃至不投票,整體選戰呈現出分裂的國民黨對抗團結的民進黨的局面。同時,選舉也凸顯國民黨人才危機嚴重。馬英九用人小圈圈,沒有有計劃地培養和使用好人才,造成國民黨治世能臣和選舉幹將匱乏,在諸多領域也欠缺有社會公信力和號召力、能為黨分憂打拼的人才。

  國民黨長期不重視青年工作,也在本次選舉中嘗到了苦果。129萬“首投族”參政意識強烈,特別是受到“周子瑜事件”的衝擊,投票熱情高漲,大多數年輕世代的選票都流向了民進黨和時代力量。國民黨脫離青年必然會失去年輕人的心。此外,美國看到蔡英文勝券在握,也從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接受民進黨的上台。

  由是觀之,國民黨的慘敗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國民黨敗在自身,並不是因為民進黨做得太好,而是民進黨的對手太爛。此次選舉,兩岸關係議題淡化,島內政務議題凸顯,表明選舉結果並不代表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失敗,更不是所謂“台獨”的勝利。現在有一些評論出於特定目的,將這次選舉結果與台灣的統“獨”議題劃上等號、無限放大,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恰恰相反,在整個選戰中,無人敢挑戰、反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即使是蔡英文,也被迫採取“維持兩岸現狀”的“空心菜”模糊戰術爭取選票。

  儘管國民黨遭受重傷,危機重重,但大船沉了還有一百顆釘子,目前國民黨的綜合實力還是處在老二位置,遠遠強於時代力量和親民黨。台灣政黨政治朝向兩黨制發展的趨勢和選舉政治的自然規律都表明,國民黨沒有悲觀的權利,仍然有浴火重生的希望。國民黨是4年還是8年,亦或更長時間東山再起、重返執政,主要取決於自身能否做得好,這是根本;當然,也取決於對手是否做得不好。過去島內政黨輪替的主因都是贏在對手太爛這一點上。

蔡英文的困境與出路

  8年前,馬英九在萬眾的歡呼聲中以689萬票上台執政,8年後,蔡英文也以幾乎相同的選票帶領民進黨捲土重來,在台灣面臨的結構性困局難以改變的大背景下,蔡英文能跳脫出台灣當局領導人民意支持度“開高走低”的宿命嗎?筆者認為非常之難。特別是,由於蔡英文欠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優勢,她所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將更加嚴酷。蔡英文上台其實是問題的開始,她的執政“蜜月期”不可能太長,甚至有島內輿論認為,蔡將是“第一位沒有政治蜜月期的掌舵新手”。

  之所以這樣看,是因為蔡英文推倒國民黨的優勢,由於朝野移位很快就會轉化為自身的劣勢,民進黨上台後不可能像在野那樣“只反對、不解決”。蔡將不得不面對一系列老大難問題。

  首先是民眾的高期待與蔡當局難以交出亮麗成績單之間的矛盾。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屆時,民眾的不滿和怨恨將指向執政者。其次,如何提振經濟、在民生議題上儘快端出牛肉。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島內經濟外部環境趨壞、內部產業轉型升級困難的背景下,蔡當局要想使民眾對其改善經濟“有感”難度也很大。比如,民進黨如何處理黨綱“反核”與啟動“核四”解決島內經濟用電的問題等等。此外,民眾認為過去馬當局做得不好的部分,如年金改革、教育改革、能源問題,以及年輕世代關心的低薪資、高房價、高物價等問題,蔡當局也難以讓民眾滿意,因為這些問題積重難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第三,朝野惡鬥不會就此停歇。台灣社會民粹主義盛行,蔡英文上任後在其他問題難以如願的情況下,一定會拿國民黨開刀,通過制定政黨法剷除其黨產,對馬英九進行政治追殺,以繼續鬥垮國民黨的方式謀求實現連任。屆時,國民黨也必然與民進黨展開激烈的抗爭,政局勢將動盪難安。

  最後,蔡英文當局面臨的最大、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如何取信於大陸,讓島內越來越多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合作的民眾放心、安心。兩岸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台灣經濟和台加入TPP、RCEP等涉外空間等問題。眾所周知,蔡英文和民進黨鮮明的“台獨”立場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的態度,已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喪失必要的政治基礎,日益強大的大陸不可能同一個主張“台獨”的政黨和政權打交道。

  選後第一時間,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負責人即發表談話,嚴正表明大陸的立場,強調“我們對台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不因台灣地區的選舉結果而改變,我們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這一段話完全是針對民進黨的,實際上是告誡蔡英文,打掉其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野心,為下一步的兩岸關係發展定調劃線;同時大陸又強調,“我們願意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加強接觸交流”,也給民進黨留下了轉變的空間。大陸的紅線和底線清楚明了,關鍵看蔡英文作何選擇。

  現在離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職還有4個月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四個月的兩岸關係發展將決定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好壞。民進黨必須要正視大陸,積極正面地回應大陸13億中國人的核心關切,球在蔡英文的腳下。

(作者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