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改脫胎換骨
去年抗戰70週年紀念活動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宣布了裁軍30萬的決定。去年底以來,中國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大動作:二炮改名為“火箭軍”、中國陸軍和戰略支援部隊正式授旗;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等4總部,改為7個部(廳)、3個委員會、5個直屬機構共15個職能部門,原七大軍區改革為五大戰區等等。這次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次“刀口”向內、自己革自己“命”、改革不適應新形勢的編制體制和理念的壯舉,其力度之大、觸及面之廣、決心之堅定都可想而知。這表明中國軍隊已經進入脫胎換骨式的深度改革。
成立新的軍種領導機構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戰略舉措。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部負責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管理,部隊編制序列為集團軍、師、團、營、連。軍改後的陸軍總部將與海軍、空軍齊駕並驅,成為解放軍並行的三大軍種之一;而陸軍總部下轄5個分部,為副大軍區級,分管現在的18個集團軍。 5個陸軍分部劃分與5大戰區劃分相同,分轄原有的18個集團區。五個陸軍分部指揮中心已確定,但與戰區指揮中心不同地點。東部陸軍分部指揮中心設在福州,利用福州軍區原設施;南部分部陸指設在廣西南寧,駐地為廣西軍區原駐地;西部分部陸指設在蘭州,利用原蘭州軍區駐地;北部分部陸指設在濟南,利用原濟南軍區駐地;中部分部陸指設在武漢,利用原武漢軍區駐地。
火箭軍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軍的主體為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砲兵,成立於1966年7月1日,由毛澤東主席批准,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始終由中央軍委直接掌握,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是中國的“大國利劍”,是震懾敵人的最有力撒手鐧。
戰略支援部隊成為解放軍自二炮成立以來誕生的唯一新軍種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也是解放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戰略支援部隊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整合,部隊臂章的圖案由麥穗、八一五角星、三角箭頭、衛星或電子雲軌道組成。據此可以判斷出部隊是電子對抗部隊,還是網絡攻防、軍事航天力量等部隊。戰略支援部隊作為信息對抗工作的承擔者,很可能主要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部分部隊在配屬戰區作戰時由戰區指揮部負責指揮。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於提高綜合保障能力,對於維護中國太空和網絡空間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軍委統一領導下的多部委製
新軍委機關調整組建後,由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和總裝備部構架調整為七部、三委、五個直屬機構共15個職能部門。其中,“七部”指軍委辦公廳、軍委聯合參謀部、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後勤保障部、軍委裝備發展部、軍委訓練管理部、軍委國防動員部;“三委”指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軍委科技委;五個直屬機構為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軍委改革和編制辦公室、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軍委審計署和軍委機關事務管理總局。
軍委機關多部委製有助於各機關明確責任,落實參謀、執行和服務職能。中央軍委過去的總部製是歷史形成的,對推動解放軍建設發展、保證各項重大任務完成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隨著形勢和任務發展,這種體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權利過於集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領導層級,某種程度上妨礙了中央軍委的統一領導。軍委機關實行多部委製改革,一方面加強了軍委的集中領導,有助於軍委將精力聚焦於戰略指揮和軍隊建設兩大核心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發揮軍委機關在軍委、戰區和軍種之間統籌協調和保障服務作用。
將總部製改為多部門制,是按照“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優化軍委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突出核心職能,整合相近職能,加強監督職能,充實協調職能,使軍委機關成為軍委的參謀機關、執行機關、服務機關。軍委機關調整組建是解放軍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取得的一個突破性進展,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一個標誌性成果。
調整組建的15個職能部門按照軍隊建設的重要領域(如作戰指揮、政治工作、後勤保障、裝備發展等)設置,突出了部門核心職能。如與原解放軍總參謀部名稱相近的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聯合”突出了解放軍指揮體制向戰區聯合指揮體系轉變的特徵,將圍繞“戰區主戰”原則,為中央軍委和各大戰區指揮協調、作戰決策服務。軍委聯合參謀部的主要職能,主要履行作戰籌劃、指揮控制和作戰指揮保障,研究擬制軍事戰略和軍事需求,組織作戰能力評估,組織指導聯合訓練、戰備建設和日常戰備工作等職能。新組建的軍委裝備發展部職能為全軍裝備發展規劃計劃、研發試驗鑒定、採購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軍委科技委職能為加強國防科技戰略管理,推動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協調推進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未來裝備發展部和科技委將成為中國軍事工業的兩大核心機構,在落實“軍種主建”目標中起到重要作用。
七大軍區改為五大戰區
中國七大軍區更改為五大戰區,具體分別為南京軍區轄區不變,更名為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南京;蘭州軍區與成都軍區部分合併為西部戰區,司令部駐蘭州;廣州軍區和成都軍區部分(雲貴兩省)合併為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廣州;瀋陽軍區與北京軍區部分(內蒙古)合併為北部戰區,司令部駐瀋陽;北京軍區與濟南軍區合併為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北京。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分屬中部戰區、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
這次全軍七大軍區改為五大戰區,表現出軍隊使用觀念上出現了質的轉變。首先,軍區是駐地防守,戰區是超越本土的攻守結合。戰區已不再是駐地概念,而是可以向相關方向擴展的概念,不僅僅局限於本土的防禦,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基於戰略層面的攻守結合。其次,軍區是本區本土防禦,戰區是根據戰略需要在轄區內向外幅射的區域。戰區可以向世界範圍延伸,譬如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劃分了六個戰區,分別為北方戰區、南方戰區、太平洋戰區、歐洲戰區、中央戰區、非洲戰區。美國在北美,其戰區卻遍布全球,這就是戰區和軍區最本質的區別之一。此外,軍區更注重行政領導,戰區更注重作戰指揮,是基於作戰指揮的體系,作戰範圍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要作出調整。在戰區體系中,行政領導概念被弱化,作戰指揮概念被強化。
中國構建戰區,根本原因是現階段中國本土防禦的壓力在減弱,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保護自身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的壓力在增加,諸如南海、東海、貿易航線、在其它國家的資產、地緣戰略利益等等。中國必須向外推進戰略防禦空間,以保護中國本土以外的領土領海權益、海外經濟利益及大國地緣戰略利益。軍隊需要和平地“走出去”,保護中國的海外資產,保護對外經濟輸出,保障人民幣國際化、保障“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軍改勢在必行,世界環境並不太平,解放軍開始“走出去”,也是維護世界和平、體現大國責任的一大表現。
中國人民解放軍目前開始的軍改是一次脫胎換骨式的結構性、體系性變革,是實現中國軍隊從大國軍隊走向強國軍隊的關鍵一躍,是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和改革的里程碑。
(作者係解放軍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