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助力中國邁向製造強國
國務院正式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國家“十三五”規劃再次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中國從製造大國駛向製造強國之帆,自此迎風啟航。
全球製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據世界銀行統計,201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3,306.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8,532.7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位。中美兩國分別佔全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20.3%和16.2%,日本和德國則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位。然而與美國、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相比,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瓶頸和弊端依舊明顯。
首先,中國製造的創新能力投入不足。根據相關統計,中國的創新能力指數(GII)及全球競爭力指數(GCI)在世界上僅處在25~30名左右的位置。
其次,中國製造量雖大、質堪優。近兩年,高鐵初步煥新了中國製造的低端形象,但獨木不成林。中國雖然有大量製造類企業,但是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還比較少。
再者,高端裝備和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比如,中國80%的高端數控機床至今仍依賴進口。2013年,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消費大國,但80%的機器人是進口產品。中國自行研製的大型客機C919的全部發動機均靠進口。
最後,製造業嚴重耗費資源、造成污染,如今,十面“霾伏”、水質污染、森林退化等情況已經嚴重觸及國人神經,也常遭國際社會詬病。
世界範圍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運行,全球製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絡化進步和集成式智能化創新是本輪工業革命的三大根本動力,大數據、雲計算、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製造、專業機器人等新興前沿技術迅猛發展,將對中國製造業的傳統優勢形成巨大衝擊。
由“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中國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2025年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位居第二方陣前列,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2045年有望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製造強國。
在邁向世界製造第二方陣的過程中,智能製造被定位為主攻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群體性技術革命,核心就是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未來在中國將被應用於兩大領域:智能裝備和產品以及製造過程智能化。具體而言,如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測量儀錶、機器人、家電、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智能製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製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另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都將施行智能管控。
“雙創”催生新工業革命
“創新”恐怕是當前中國社會使用最高頻詞匯之一,尤其在《中國製造2025》當中,“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也被列為首要任務和重點。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大地正激蕩著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當“中國製造2025”遇上“雙創”,勢必將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過去,一談製造,主要著眼於大企業和規格化產品,鼓勵研發的政策也大多着眼大企業、大院所。然而,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有著天然、內生的動力和活力,創新力極強。如今,“雙創”正是釋放小微企業甚至是個人創新力的最佳契機,“以小聚大”,大企業、大產品也能從中獲益。當然,這還需要“互聯網+”的溝通。比如,大連一家創客企業用網上註冊平台匯集了28萬名工程師,為3萬台機床的技術改造升級提供解決方案。中國核電“華龍一號”的堆芯設計,則是通過互聯網聚集了20多個城市的500多台終端和近萬人的力量,集中進行攻關。
在2015年10月的“雙創周”期間,李克強總理說,“雙創”不是小微企業的專利,也是大企業的優勢,通過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帶來大中小企業生產方式和組織管理模式變革,催生新的工業革命,這不僅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會推動現代服務業等新興業態加快成長。
(作者系中央部委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