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確立“本土意識”的本質
2015年12月27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喇沙與我》中,談了自己與母校喇沙書院的感情,認為“喇沙仔”對學校那股近乎狂熱的歸屬感,和近年流行的所謂“本土”意識有著不少共通之處,並相信香港的這種“本土意識”可以成為正面、具建設性的力量。我認同曾司長的看法。
“本土意識”有不同的層面,但核心是維護香港本土利益,保障香港人權益,它的基礎是濃厚的本土情結,來源於對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的認同。香港地處中國南疆,不僅氣候適宜,環境優美,而且中西薈萃,經濟發達,法制健全,素有“美食之都”、“購物天堂”的美譽,是世界知名的“東方之珠”。我也像很多香港市民一樣,在此成長,在此生活,並以此為家,以此為傲。我也像曾司長一樣,對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有著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情懷。
不僅香港人有濃厚的本土情結,世界各地的人們普遍熱愛自己居住的城市,北京人愛北京文化,紐約人以紐約成就自豪。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也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不論是大城市比如內地的北京、上海,國外的紐約、倫敦,還是東南西北的小市鎮、小鄉村,都有可愛可敬的地方,都被在當地生活的人們深深熱愛和牽掛。
實際上,香港“本土意識”中的“愛港”情結,體現了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種歸屬感、愛港情懷,更應轉化為珍惜香港、愛護香港、反對破壞的責任感。愛本土的香港人更應為香港明天更美好而出謀劃策、辛勤工作。可以說,“本土意識”就是維護本土利益,保障香港人權益的核心是建設好香港。而特區政府在房屋、稀缺物資供應、社會保障等方面,優先滿足香港市民的需求,也體現了對“本土意識”中的積極因素的尊重。
積極發揮“本土意識”中的正面作用,就要與“封閉”劃清界限。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意識”興起,各地不是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遠古時代,而是在不斷融合、不斷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與時俱進,取長補短,來維護本土利益。可以說,本土利益立足於本土,但不能局限於本土,本土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支持,世界因本土的特質而更加豐富多彩。
積極發揮“本土意識”中的正面作用,就要與“排外”劃清界限。不同觀念、不同理想的香港市民,絕大部分都熱愛香港,不會做不利香港發展的事情。五湖四海的朋友,只要在香港生活工作,只要來香港差旅購物,就能為香港利益做貢獻。我們的鄰居深圳有句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過往的香港就曾熱情地接納各地的人,所以能成為東西合璧的璀璨明珠,當今的香港也應該有這樣的胸懷,也應該海納百川團結各方,多為香港利益做點實事。
如今,香港的發展和內地息息相關,內地的發展能惠及香港,香港適應內地發展的新形勢,也能取得更好發展,回饋祖國,兩地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所以說,香港和祖國是命運共同體,“本土意識”無法與愛國情感割裂,本土利益不能與祖國利益對立,有國才有家,愛國才能愛港,國家進步,經濟發展,才利於香港的本土利益。
可惜的是,雖然本土並不具有貶義,也與極端無關,但香港的“本土意識”似乎成為了貶義詞,“本土主義”與極端行為、違法衝擊、盲目排外掛了鉤。其實,只要“本土主義”不極端、不排外,根本是與生俱來、自然不過。但如果把“本土意識”扭曲為分離主義、激進主義,甚至主張香港獨立,那就把“本土意識”原本的積極因素抹殺殆盡。香港一小部分人騎劫了“本土意識”,他們雖然披著“本土意識”的外衣,所作所為卻嚴重損害本土利益。我們應該重新定義、解釋“本土意識”,確定“本土意識”的本來特質,發揮“本土意識”中的積極作用,讓“本土意識”重新成為正能量,讓“本土力量”成為建設香港、胸懷祖國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