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巴黎協定的達成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全球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召開。會議達成了哪些協定?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下一步有哪些考慮與舉措?圍繞以上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先生。
動員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解振華首先簡要介紹了會議召開情況。他說,會議經過各國努力,達成了全面、均衡、有約束力的,也是適用於所有各方的《巴黎協定》(以下簡稱《協定》)。會議的成功,中國代表團發揮了建設性的突出作用。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講,習近平主席與會發表重要講話,對氣候變化巴黎會議的進程,發揮了重要政治推動作用。會議前,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奧朗德總統分別發表了中美、中法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會議結束後,奧朗德總統和習主席通電話時,也對中國代表團的突出貢獻表示感謝。 在回答記者如何看待此次會議成果,特別是《協定》的達成,會對今後國際社會的合作產生什麼積極的影響時,解振華說,會議達成的《協定》,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對各個國家,對所有的締約方都明確提出,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下,以及共同但有區別原則指導下,爭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協定》明確了它和《公約》的關係,《協定》是為了落實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強化行動的法律文件,打破了一些國家拋棄公約“另起爐灶”、另搞一套的企圖。 解振華指出,《協定》提出了要繼續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自能力和公平的原則。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能力和發展階段自主決定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確定了不同於京都議定書的“自下而上”應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動員所有的國家採取行動。 解振華認為,既然《協定》明確了要遵循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就應該在協議的減緩、適應、資金、技術、透明度、力度等要素中體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分,這是會議爭議這麼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發達國家1千億美金/年
支持發展中國家
當談到《協定》會對今後國際合作產生什麼積極影響時,解振華表示,發展中國家最關心的資金問題,在會議成果當中得到了體現。《協定》要求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援,發展中國家可以自願開展南南合作,動員私營部門的資金進入氣候變化市場。《協定》明確發達國家2020年之前,每年使用1,000億美金支持發展中國家,2020年之後還要在1,000億的基礎之上擴大支援規模。《協定》既動員了所有國家採取行動,又體現了區別,是一個公平合理、包容性很強的協定。 如果真正要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各國行動和實現《協定》確定的長期目標,在技術創新、技術轉讓、技術合作方面應該有更大的力度,但是在《協定》中,技術轉讓方面的規定比較“軟”,在下一步的談判當中,要進一步細化,進一步加強。 解振華披露,在資金方面,發展中國家還是不太滿意,希望對每年1,000億美元以及將來更多的資金支援要有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 解振華表示,總體來講,《協定》既動員了所有的各方,又考慮了各國不同的國情,不同國家的訴求都能夠在《協定》中有所反映,最後都願意採取行動。而且還提出了5年進行一次全面盤點,根據情況,各國再自主決定自己下一個5年的行動。 關於中國解決霧霾問題和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之間有什麼關係,解振華表示兩者之間有協同效應,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蓄積量,既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二者相互促進,事半功倍。 解振華表示,一是根據中國的國情,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比如,2009年公布了2020年之前的目標,今年又提交了2020年之後的目標,確定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提前達峰值。這是中國自己要做的,不是別人要中國做的,中國一定要做好。 二是節能提高能效實際上也是一種新能源,如果能效提高1倍,就可以支援經濟翻一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能提高能效既提供了新的能源,又降低了能源消耗,減少排放,保護了環境。 中國非化石能源到今年年底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2%,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佔比11.4%的目標,到2020年要達到15%,到2030年達到20%左右,能源結構大幅度的調整和優化,大量使用清潔能源,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治理霧霾、改善空氣品質的治本之策。按照國外的評論,在中國確定自主貢獻的目標當中,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是最困難的,解振華完全贊成這種評論。另外,植樹造林,養護森林,對改善環境、吸收二氧化碳有好處。 據專家的評估測算,如果這些目標能夠實現的話,大約降低霧霾污染42%。中國已經發布的“大氣污染治理10條”所採取的措施,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也有貢獻,兩者具有協同性。 當記者問到《協定》會對中國今後5年新能源的轉變有怎樣的推動作用時,解振華認為,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佔比會逐步提高,能源結構在逐步優化調整。他說:“關於能源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這幾年發展非常快,最近這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比如水電增加了2.57倍,風電增加了90倍,光伏發電裝機增加了近400倍,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佔全球24%,增量部分,大約佔37%以上,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大約降低50%。”
中國自主貢獻包括減緩和適應
在談到中國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要採取哪些措施時,解振華表示,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是重要手段,近2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節能量是中國的努力取得的,未來的節能潛力仍很大。他指出,我們國家確定的自主貢獻有幾個內容,與其他國家不同。發達國家自主貢獻只是減排,不符合新協定要求,應該增加適應的內容,特別要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 中國的自主貢獻既包括減緩也包括適應,既有目標,又有配套政策措施,還有行動工程,目標是有保障的。中國宣布減緩的目標包括: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要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可能達峰。 中国公布了適應戰略,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預警預報系統,提高減災防災的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減輕極端氣候事件對老百姓的損失損害。 要實現這些目標,第一,調整結構。第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近20年,中國的節能降耗累計節能量佔了全球52%,全球一半以上的節能是通過中國的努力取得的。即使成績很大,但跟國際先進水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潛力巨大。另外,在城鎮化過程中,建築領域和交通領域節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老百姓生活消費方式也要有根本變化。第三,調整能源結構。煤炭總量要控制,佔比要減少,火電存量繼續提高能效,增量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核能也要大力發展。第四,增加森林碳匯,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