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千奇百怪的潔身術
身體潔淨對於人類健康非常重要,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也是如此。面對來自寄生蟲、病毒和細菌的威脅,動物們不得不開發出各種各樣維持身體清潔的技術。
泥浴
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龐然大物——大象和犀牛都喜歡到水里沖涼,大象更是會用自己長長的鼻子往自己和同伴的身上噴水,因為這可以幫助它們在炎炎烈日下保持涼爽。不過,它們離開水池以後,卻又經常往自己的身上沾灑許多泥沙,或者乾脆到淤泥裡打滾,渾身塗上厚厚的一層泥漿。原本已經清洗乾淨的身體,為什麼又要讓它變得更臟呢?
原來,大象和犀牛的皮膚雖然看起來非常厚實,但是在它們皮膚褶皺之間卻有很多又嫩又薄的地方,這些地方很容易受到傷害。熱帶地區吸血昆蟲的數量眾多,這些昆蟲長著非常銳利的口器,專門尋找大象和犀牛這樣的大型溫血動物,伺機鑽入它們皮膚間的褶皺中又叮又咬。動物在水浴之後,皮膚的血管會擴張得比平時更厲害,並且產生一種能招致吸血昆蟲的氣味,所以犀牛出浴後會吸引更多的吸血昆蟲,要防止它們的蜇咬,只好將泥漿塗在身上,藉以封住皮膚褶皺,形成保護層。泥漿可以為大象和犀牛阻擋刺激皮膚的蚊蟲,泥層風乾後形成一道特殊的外殼,這可以保護大象和犀牛不被太陽灼傷,免受蚊蟲叮咬。
口水浴
舔舐是另外一種動物洗浴的常用方式,使用這種方法的典型物種是貓科動物,它們粗糙的舌頭不僅可以把獵物骨頭上的肉絲剔除出來,還常常被用於整理和清潔皮毛。貓的舌頭就像是砂紙,可以舔掉皮毛上的灰塵和害蟲;美洲短尾貓輕舔身上每一個所有能夠觸及的部位,然後再舔舐爪子,用濕漉漉的爪子給你自己清洗臉部以及耳後部分;美洲豹常常用爪子在臉上蹭來蹭去,除去臉上的灰塵、樹葉和昆蟲,然後再用舌頭把爪子清理乾淨。尚未成年的幼獸也常常需要通過口水浴保持清潔,不過,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是被動地接受清洗——由於自己不會洗澡,它們一般都是通過母獸的舔舐來保持清潔。
蝙蝠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清洗自己,它們使用的方法和貓科動物相似。那些舌頭夠不著的部位,比如耳朵內部,蝙蝠會先把口水塗抹在翅膀頂端的指頭上,然後用指頭進行清理。為了讓自己保持柔軟,它們尤其註意清潔翅膀,幾乎每天,蝙蝠都會用又細又紅的舌頭為翅膀上的每一個關節進行按摩。
刺猬進行自我清潔的方式則顯得頗為荒誕,因為它們最喜歡咀嚼帶刺激性氣味的物體(例如薄荷、煙草、蟾蜍或者正在發酵的水果),然後在全身所有的尖刺上都塗抹唾液,據說這樣的行為可以防止滋生寄生蟲。
螞蟻是最講衛生的昆蟲之一,每過幾分鐘,它們都會用唾液清洗一下自己的身體,由於唾液中富含油脂,它們的體表在清洗的同時也獲得了滋潤。它們的觸角相當敏感,因此必須時刻保持清潔。清洗觸角的時候,螞蟻把它的前腿搭在觸角上,然後慢慢抽動觸角,使其通過生長在關節處的一簇絨毛——就像刷子一樣。整個清洗工程完成以後,螞蟻把“刷子”含在嘴裡清理一遍,去掉上面的所有垃圾。它們重複地做相同的動作,直到觸角的潔淨程度達到滿意為止。作為一種協作性極強的動物,相互進行梳洗在螞蟻中間相當常見。看護蟻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照料後代上,一旦蟻后產下蟻卵,看護蟻就會馬上把它銜到孵化區域,並讓蟻卵接受其“人生”中的第一次洗禮——蟻卵在這裡被舔來舔去,直到表面上沾滿了唾液,之後看護蟻把它與其他蟻卵堆放在一起。在蟻卵孵化期間,其表層會滲透出一種油性物質,這種美味的物質吸引著看護蟻不斷地舔舐蟻卵,從而保持蟻卵的潮濕。即便是幼蟻孵化出來以後,由於它們還沒有掌握清潔自己的技巧,看護蟻仍然需要為它們提供幫助。
特色浴
除了常用的幾種洗浴方法,動物們還因地制宜,隨時準備利用身邊的便利為自己進行一次清潔:豪豬幾乎不在整理皮毛上面花費甚麼時間,有時候它們只是舔舐自己的腳掌,不過為了疏鬆尖刺,它們也會時常像犬科動物一樣抖動身體。要整理皮毛,這種動物只需要把身上的大刺一根根豎立起來就可以了;白鵝在冬季冰冷的小河裡游動,那是它們在進行“冰水浴”;烏鴉和麻雀則會在大雪過後進行“雪浴”,用雪來清洗身上的髒東西;草原上的野馬迎風而立,雙目緊閉,任憑狂風吹拂——它們是在進行“風浴”,讓風刮去身上的草屑;從冬眠中甦醒過來的蛇在草叢裡來回爬動,讓草葉把身上的油污抹去……凡此種種,都是動物發明的“特色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