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新形勢與香港產業前景

鑒於近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近期境外媒體推測內地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將透過比較全球主要工業生產國在過去40年的經濟結構變化和增長,討論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形勢以及「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香港可以發揮的角色作簡論述並對本地產業參與發展的前景提供可行建議。

中國經濟增長長時間保持6%合乎規律

按中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第三產業增加值已在2013年超越第二產業。筆者在《世界經驗與中國經濟轉型及在「十二五」的路向》一文中指出,中國內地經濟結構逐步由工業轉向服務型經濟,出口導向的工業逐漸由內需推動的服務業所取代。本文綜合聯合國、世界銀行數據分析過去20年製造業累計產值全球10大國家在過去40年的經濟結構變化,包括6個發達工業國(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及4個新興工業國(中國、韓國、印度、墨西哥),借鑒主要發達工業國的發展路徑,簡略分析中國經濟轉型的可行方向。

根據中國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約為國內生產總值32%,與日本及德國兩大工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製造業比重相若(見圖一)。

如果按照日本及德國兩國的發展歷程,中國的製造業產值比重在未來40年要再下降約12%15%,同時由服務業取代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日本及德國兩國的服務業比重由上世紀70代的50%增加至佔國內生產總值約70%(見圖二)。

中國經濟發展新形勢與香港產業前景

由於服務業是為經濟活動提供非物質性投入,由製造業過渡至服務型主導經濟,出現經濟增長率放慢。發達工業國的經濟增長比率在過去40年都在6%或以下(見圖三)。

中國經濟發展新形勢與香港產業前景

如果中國經濟、金融體系不出現結構性問題,經濟增長在未來一段長時間保持在6%或以下亦合乎國際上由工業轉型至服務型經濟的規律,即官方稱由經濟轉型引致的經濟發展新形勢(見圖四)。

中國經濟發展新形勢與香港產業前景

「一帶一路」助沿線國家 連接世界生產鏈

「一帶一路」被外界稱為東方的「馬歇爾計劃」,中國輸出過剩的產能如鋼鐵、水泥,為中亞、南亞地區建設基礎設施。但相對於硬件的建設,「一帶一路」有更深層的意義,將中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經驗,推廣至沿線的國家和地區,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走向世界戰略提供機遇和有利條件。發達工業國不一定是製造大國,無需亦不應將所有產品在本地生產。美國、日本不需依賴產品出口推動本地經濟發展,而且將低增值的生產工序外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本國集中產品研發和銷售,透過國際貿易將製成品以離岸運作方式銷售到全球,因此成為國際領導的世界兩大經濟體。綜合過去40年的發展,商品及服務出口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比的數據顯示,美、日兩國的商品及服務出口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經過多年發展都不超20%,相反新興工業國,如韓國的出口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曾超過五成(見圖五),容易令本地經濟發展受外圍因素影響。

中國經濟發展新形勢與香港產業前景

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將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釋放並提供大量的可供開發土地及優惠政策,為美國、日本將部分低端製造工序向外遷移提供了機遇,如台灣資金公司在中國設組裝線承接美國科技公司的智能電話生產。而且,事實上墨西哥、波多黎各(美國在加勒比海的海外領土)承接大量由美國本土外移的製造業。外向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佔總商品貿易比重顯示一國對外投資與商品貿易的關係,利用離岸貿易的方式推動國家本地經濟及服務業發展。

國際貿易在過去20年發展迅速。綜合數據,美國、日本的對外投資佔總商品貿易比重約15%,顯示兩國的對外投資與產品製造及其貿易有一定的關聯,中國至2014年的對外投資佔總商品貿易比重約5%,歐盟國家因經濟衰退甚至出現負值(見圖六)。

筆者在《全球商品貿易格局及對香港製造業前景的啟示》一文曾簡略討論,東盟國家,如越南,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提供低廉勞動力及土地,積極投入基礎建設用以接上世界生產鏈,因而承接了部分由中國溢出的低端製造工序,如鞋類及低端電子產品。因此,「一帶一路」不單為位處中國西面的國家發展基建,更深層意義是推動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幫助這些具有較低生產成本要素及體制相近的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連接世界生產鏈及國際貿易,為中國將低端或對生產成本敏感的製造業外移提供機會,促進國家經濟轉型集中高增值產業(如產品研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接近歐洲市場,為中國發展離岸貿易以提升國際貿易的競爭力帶來千載難逢的契機。

香港產業結構性問題或有出路

香港如能把握「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將為本地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提供可行的出路。筆者在《「自由行」的貢獻和成本與香港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一文曾指出「自由行」措施只能保現狀,未能令經濟增長。「自由行」自2003年措施實施以來,「赴港個人遊」的旅客總人次佔「內地因私出境」總人次的比例只有按年微量增長,說明內地增長迅速的外遊旅客不一定以香港作為首選目的地。而且,因「自由行」措施,內地旅客成為香港旅遊業最大的單一客源,超過整體訪港旅客七成。若中國整體經濟因發展模式轉型的關係而減慢增長速度,影響內地居民收入以至外遊消費,本港旅遊業將要馬上面臨困境,甚至蔓延至各行各業。

另外,筆者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對香港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一文中指出,香港現時的經濟結構中四分之一為進出口貿易,當中由香港進口原料入內地進行加工生產,造成服務貿易有大額的製造服務輸入。但在「自由行」政策下,大量內地旅客來港旅遊及消費造成龐大的運輸及旅遊服務輸出;而且,大量的中資企業借香港的國際金融市場籌集資金及作為全球的主要離岸人民幣業務市場,令香港的金融及保險服務輸出大增,在運輸、旅遊、金融和保險的服務輸出,抵消大額的製造服務輸入,並令整體的服務貿易出現順差及彌補香港商品出口貿易的部分負值,令本地生產總值不致萎縮。另外,筆者在《香港新角色:服務內地的國際旅遊樞紐》一文指出,業務收益大的產業未必能產生高增加值,如近年增長迅速與「自由行」旅客密切相關的香港零售業只有約17%的收入與增值比率,批發業的增加值比率更低。除了金融服務外,香港現時表面風光的主要服務產業只是進行低增值的「買貨賣貨」銷售性活動,本地知識及增加值含量不高。

把握「一帶一路」商機 可抵銷歐美市場衝擊

有見及此,香港應把握「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與沿線國家就貿易便利、人才培訓交流、產業合作加強聯繫,一方面解決本地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更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按香港統計處的資料,2014年香港服務業產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約92%,比重冠絕全球,當中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佔服務業產值四分之一。鑒於過去數年集中發展與「自由行」相關的服務業(如零售、餐飲),當最近的「自由行」入境旅客下跌,馬上就衝擊本地零售業。事實上,除本地零售餐飲外,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和專業及商用服務業支撐香港的服務業以及整體經濟,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達四成,當中有大部分涉對外貿易。中國的改革開放,珠三角的「前店後廠」模式,促使香港發展離岸貿易,而且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除中國大陸外,就是歐美市場。

由於香港的地理位置,在「一帶一路」路線上沒有區位優勢,如「絲綢之路經濟帶」離香港甚遠,香港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只可視為其中一個航點,反而在沿線位處戰略要津的國家,如新加坡可能更有地理優勢。因此,香港必須發展以離岸貿易的方式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善用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城市及世界貿易組織單獨關稅區成員的優勢,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優先選定「一帶一路」沿線鄰近國家(如東盟地區)及法律體系相近的國家(如大部分沿線南亞國家,因歷史問題實施英系普通法),加快簽訂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投資協定》,甚至貿易自由化的《自由貿易協定》,推動香港與有關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互動,開放市場以便聯繫歐美市場,為香港及內地在國際貿易(利用《CEPA安排》)創造新機遇,促進中國經濟轉型、走向世界以及帶動香港本地經濟增長。

其次,積極招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內地相關核心區(如新疆自治區)的民眾到香港升學就業,同時推動及培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聯繫的少數族裔香港本地居民重回當地發展,為香港發展相關的國際貿易提供直接的人脈支援。具體的措施,可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內地相關核心區如新疆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放寬相關學生在港修讀期間的工作限制(如批准參與校園以外由政府或公營機構提供與「一帶一路」相關推廣的兼職工作);為願意重回與「一帶一路」沿線有聯繫的少數族裔香港本地居民提供特別的商業和貿易發展資助計劃及推廣支援,甚至為其留港生活的家人提供優先的居住安置。

再者,利用香港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如金融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合作提供相對應的產品和服務。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佈的《2015世界投資報告》,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接收外來直接投資和外向直接投資的經濟體,證明香港仍是全球匯聚中外資金的地方。地域上,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匯聚中外資金及國際金融服務提供者,在全球有獨特的競爭優勢。筆者在《比鄰大國小型經濟體發展與香港競爭力》一文中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多為伊斯蘭國家,香港可爭取利用本地的金融平台,甚至與內地及相關國家在當地有區域優勢及體制配合的地區(如新疆喀什、土耳其伊斯坦堡等)合作建立「人民幣港元伊斯蘭」金融產品交易平台,為香港的金融服務業發展提供黃金機會。因此,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上,香港雖然未必有地理優勢,但香港的服務業以至法律體制很合適相關發展,只要在貿易便利、人才培訓交流、產業合作與相關沿線國家加強合作,足以抵銷歐美市場萎縮及內地經濟轉型增長放緩而帶來的經濟衝擊,以及解決本地服務業發展瓶頸,為香港經濟提供新發展機遇,對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作出貢獻。

總結

中國正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根據美日兩國的發展經驗,如沒有重大經濟危機,中國的經濟在未來十數年雖然不會是過去製造業主導經濟發展時的快速增長,但仍將會保持平穩的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形勢。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如美日兩國的發展過程,將部分低增值製造業透過外向直接投資外移至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本國集中發展高端的服務業,如利用國際貿易將海外生產的製品直接銷往市場。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不僅為中亞、南亞地區建設基礎設施,更深層的意義是將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推廣至沿線國家地區,協助接上全球生產鏈及國際貿易,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走向世界及經濟發展新模式(如離岸貿易)提供有利條件。

雖然存在傾斜服務業、依賴「自由行」牽引的低增值銷售性服務產業以及高增值服務業發展瓶頸的問題,香港如果能真正把握「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利用自身世貿組織獨立關稅區的優勢及發展成熟的離岸貿易產業,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南亞、中亞甚至中東、東歐地區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當地開放市場,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跳板,跨越地理阻隔促進國際貿易的樞紐。

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地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建立配合當地發展的金融產品交易平台。推出合適的政策吸引「一帶一路」人才來港升學就業,推動本地少數族裔重回當地發展,令香港成為人才培訓交流中心。因此,只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香港在如貿易便利、人才培訓交流、產業合作與「一帶一路」相關沿線國家加強合作,不僅能解決本地服務業發展瓶頸問題和推動本地經濟發展,更能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新模式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