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面提升核應急能力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創建起自己的核工業。60多年來,中國核能事業得到重大發展。1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中國涉核領域的第一部白皮書——《中國的核應急》,全文約1.2萬字。由此看出,中國高度重視核應急工作,將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以確保中國核能安全高效、健康持續發展。

名副其實的世界核電大國

  中國致力於和平利用核能,發展推動核技術在工業、農業、醫學、環境、能源等領域廣泛應用。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核能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其中,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優質的綠色能源,發展核電是中國核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985年3月,中國內地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破土動工。此後,中國始終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原則,執行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政策,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嚴格的標準發展核電。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核電大國。

  從建設規模上看,截至2016年1月,中國內地運行的核電機組30台,居世界第四,總裝機容量2,831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24台,居世界第一,總裝機容量2,672萬千瓦;在建和在運的機組總數僅次於美國和法國,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與世界核電大國的技術發展已達到同步水平。中國已經投入運行的主要是2代和2代+核電機組,在建的已經逐漸向3代技術的核電機組轉變。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去年在國內外同步開工,並且在世界範圍獲得認可。中國還在研發第4代核電機組,實驗快堆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標誌著已經掌握快堆關鍵技術。

  按照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國內地運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力爭形成能夠體現世界核電發展方向的科技研發體系和配套工業體系,核電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佔據相當份額,全面實現建設核電強國目標。目前,核電在世界能源總體結構中佔12%,而中國核電只佔本國能源結構的2%。若2020年核電建設目標順利實現,核電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佔比將提升至5%。

  當前,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廣核集團以及近期完成重組的國家電力投資公司,是中國核電運行的三支主力。54台在運、在建的核電機組,從北至南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八個省份呈沿海分布。未來,中國將根據能源需求,同時借鑒世界各國的運營經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考慮內陸核電站建設。

樹立中國核安全觀、提升核應急能力

  核能在開啟人類新能源革命序幕的同時,亦伴隨著安全風險和挑戰,是一把雙刃劍。縱觀歷史,世界上曾發生過三次重大的核事故:1979年3月美國賓州三里島核事故,1986年4月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的核事故。

  核應急是為了控制核事故、緩解核事故、減輕核事故後果,而採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行為。總結世界上三次核事故教訓,中國更加深刻認識到核應急的極端重要性。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中國曾明確表示發展核電方針不變,強調必須做好核應急準備。尤其福島核事故發生以後,中國採取了相對的應對措施,在2011年到2014年這個階段,放緩了在建核電站的批復速度。如今,中國之所以發布核應急白皮書,就是要有備無患,針對可能發生的核事故採取必要的、充分的準備。

  早在作出發展核電決策之初,中國就同步部署安排核應急工作。1991年,成立國家核事故應急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核事故應急準備和救援工作。1997年,發布第一部《國家核應急計劃(預案)》。之後,為適應核能發展需要,多次修訂形成《國家核應急預案》。

  2015年7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開始實施,進一步強調加強核事故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防止、控制和消除核事故對公眾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目前,中國還在積極推進原子能法、核安全法的立法進程。

  中國核應急基本目標是:及時有效應對處置核事故,最大程度控制、緩解或消除事故,減輕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全和國家安全。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核能事業始終保持良好安全記錄。中國的核設施、核活動始終保持安全穩定狀態,特別是核電安全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內地所有運行核電機組未發生過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二級以上事件和事故,氣態和液態流出物排放遠低於國家標準限值。在建核電機組質量保證、安全監管、應急準備體系完整。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出席海牙核安全峰會,首次提出以理性、協調、並進為核心的中國核安全觀,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中國既為自身核能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也為推動建立公平、開放、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應急體系,促進人類共享核能發展成果作出積極貢獻。近年來,中國先後組織代號為“神盾—2009”、“神盾—2015”的國家核應急聯合演習,參演規模近6,000人,日本、韓國、法國、巴基斯坦、國際原子能機構等派出官員、專家觀摩。

  香港和澳門毗鄰廣東,兩地居民同樣關注祖國核能事業發展。1992年以來,粵港雙方針對廣東大亞灣和嶺澳核電站核應急事宜達成多項共識。國家核應急管理機構多次與廣東省、香港特區政府組織宣介會,不斷充實粵港核應急合作機制內容,完善粵港核應急交流平台,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消除疑慮。中央政府有關部門還有針對性地與港澳地區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各領域專業培訓,提高當地人員專業水平,為保持香港、澳門繁榮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未來,中國將在核應急法律法規標準建設、體制機制建設、基礎能力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演習演練、公眾溝通、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不斷提升核應急能力。此外,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嚴重核事故,依託現有能力基礎,中國將組建一支320人組成的國家核事故應急救援隊,主要承擔複雜條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擊搶險和緊急處置任務,並參與國際核應急救援行動;同時建立數十支國家級專業救援分隊。

“一帶一路” 為中國核電“走出去”辟新途

  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核電正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解決電力危機、改善空氣質量與拉動經濟增長的首選。中國的核電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驚人,已經掌握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具備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近兩年來,“一帶一路”戰略的鋪開為中國的核電巨頭開闢了遠征的新路。國家領導在國事訪問中屢屢推銷中國核電,“核電”成為中國繼“高鐵”之後又一張“走出去”的響亮名片。

  從國際核電市場需求看,共有72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41個,“一帶一路”周邊還有11個國家正在發展核電。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中國核電設備行業發展藍皮書(2015版)》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新增160台核電機組,由此帶來的投資高達1,600億美元。中核集團還曾透露,一台華龍核電機組能為核電裝備製造商與設備供應商帶來300億元的出口,再加上燃料供應與技術支持等方面,核電出海規模將能達到千億元級別。由此可見,中國核電產業海外市場前景巨大。

  內地核電設備商參與核電出海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核電公司與製造企業同時拿下國外核電項目;二是內地核電公司拿下國外項目,內地製造企業分包;三是國外核電公司承擔國外核電項目,部分設備由內地企業分包。目前,中國已與30多個國家簽訂雙邊核能合作協定。下一步,中國核電將立足阿根廷、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和英國,重點開拓拉美、亞洲和非洲市場,積極拓展歐洲市場。

  中國核電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國門,不但能帶動國內核電裝備的批量化生產和出口,而且將帶動核燃料、核電運行服務、核設施退役治理及核技術應用等全產業鏈“走出去”,助力中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