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對銀行中長期利好
文|香港 李珊珊 萬麗 韓嘉楠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五大任務都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構成。短期看,五大任務中對銀行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去產能和降成本。
去產能:對銀行業中期影響正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去產能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首,強調要率先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清理僵屍企業。從近期中央去產能的具體措施看,重視程度和執行力度超出預期。如果2016年持續推進,市場預計到2017年,產能過剩行業景氣度會有顯著提升。
從中期來看,清理僵屍企業有利於提高行業產能利用率和提升景氣度,盤活銀行存量資產,短期內會加大暴露部分弱勢企業的信貸違約風險,加大資產質量下行壓力。不過銀行對產能過剩領域的貸款壓降已經持續多年,目前相關客戶主要是行業龍頭和實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本輪去產能對銀行影響有限,完全在可消化範圍內。粗略估算本輪去產能涉及的貸款規模在1,5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內,平均每年在500億元以內,如果按照50%的損失率,銀行每年最終實際承擔的損失佔2014年行業盈利的1.5%以內,實際影響可能更小。
根據統計,截至2015年3季度末,中行、農行、工行、建行這四大行合計持有五大產能過剩領域貸款大約6,000多億元。其中,鋼鐵業貸款估計不低於4,200億元,四大行貸款佔全行業的44%。假設四大行持有40-50%的產能過剩貸款,全行業持有量則在1.2-1.5萬億元,假設煤炭業貸款規模與鋼鐵業等同,加上煤炭業貸款,估計全行業持有量在2-2.5萬億元。按照2.5萬億元估算,去產能整體涉及的貸款規模在2,500億元以內,平均每年涉及貸款規模在800億元以內,如果按照50%的損失率,銀行每年最終實際承擔的損失應在400億元以內,佔2014年行業盈利的2.5%以內。
本輪去產能對銀行影響有限,完全在可消化範圍內,實際影響只可能比以上測算更小。當然,壓縮過剩產能可能會波及上下游企業,對銀行相關業務領域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兩高一剩”貸款集中於四大行,但即使四大行客戶資質更優,風險未必更高。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公佈的《2014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14年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兩高一剩”行業貸款餘額為2.28萬億元,佔貸款總額的2.8%,其中僅四大行“兩高一剩”貸款餘額就超過了1.5萬億元,佔比超過65.8%(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全行業產能過剩貸款規模會更低)。但筆者判斷四大行客戶資質更優,風險未必更高。不過根據部分銀行的“兩高一剩”貸款數據來判斷銀行業協會公佈的這一數據,可能低估了“兩高一剩”貸款規模。 2015年產能過剩貸款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15年末,產能過剩行業的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2.4個百分點。
去庫存:對銀行短期影響不明顯
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會推升短期內這些地區房價的下行壓力,影響這些地區房地產按揭貸款的資產質量,但三、四線城市房價絕對水平低,預計2016年這些地區房價明顯下行的可能性小,對銀行按揭貸款質量影響有限,而且銀行近年來也一直在壓縮和調整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去庫存只有最終傳導到上游,帶動房地產投資的回升,方能帶動經濟增速和對銀行股構成利好,而房地產投資短期內尚未看到好轉跡象。綜合看,去庫存對銀行短期影響不明顯。
去槓桿:預計去槓桿的速度可能會溫和加快
降低槓桿率主要通過壓縮過剩產能來直接降低其融資需求、限制對過剩產能融資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等方式來實現。 2004-2009年期間,非金融企業負債率整體上升幅度較大,此後升幅明顯放緩,截至2015年9月末,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61%,而2003年底該指標只有50% ,過高槓桿在產能過剩行業較為突出,如鋼鐵業,截至2015年9月底,34家上市鋼企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4%,其中負債率超過70%的有17家。
去槓桿的主要方式包括限制對產能過剩領域企業貸款和提高其發債門檻,這些政策其實近年來一直在推行,2012-2015年期間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已經趨穩,但債務問題涉及主體龐雜,去槓桿過快也會顯著加大金融風險控制難度,預計2016年去槓桿的速度可能會溫和加快。
降成本:短期內減稅是主要影響
降成本主要體現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稅、降低財務費用。短期內減稅是主要影響,對經濟和銀行構成直接利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取決於政府簡政放權的推進步伐,雖然推進步伐已經加快,但效果需要一個逐步體現的過程,預計短期內對經濟和銀行影響較為有限。
銀行主動降低財務費用空間有限。 2015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在2015年多次降息和今年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的環境下,進一步降息空間有限,但由於需求相對不足,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實際貸款利率上浮幅度仍有望適度下降,社會整體融資成本有望進一步下行,這對銀行的淨息差會有進一步下拉作用,但這些是經濟環境決定的利率走勢,與供給側改革無關。
由於銀行本身是自負盈虧的商業機構,自身經營壓力也已經非常大,僅從銀行主動對企業讓利層面看,利率下浮空間有限。 2015年末金融機構企業貸款餘額66萬億元,利率每下降10個基點則降低企業利息支出660億元,2014年,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費用就達1.3萬億元,可見,利率小幅下降對企業財務壓力的緩解有限。但從銀行角度看, 10個基點的貸款利率下降對盈利的影響並非小到可以忽略,如果其它資產負債利率保持不變,僅貸款利率每下降10個基點,對銀行盈利的影響在3%左右。
減稅刺激企業投資在降成本中最值得期待,但對短期經濟增長拉動和對銀行利好有限。在加大財政力度的前提下,減稅值得期待,假設財政赤字率由2015年的2.3%提高到3%,則減稅空間在接近5,000億元水平。考慮減稅規模限制,估計減稅對經濟的拉動及間接對銀行帶來的利好有限。
補短板:為銀行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補短板包括加強薄弱環節,提升產業層次,擴大有效供給,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加大。國務院《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中,在補短板上對供給側改革給出了具體意見,其中關於銀行有一條:鼓勵商業銀行發展創新型非抵押類貸款模式,發展融資擔保機構。
銀行在信貸投放上積極支持戰略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行業。但在輕資產,發展前景不確定性較大的高科技、新業態等新興領域,銀行仍較為謹慎,這方面銀行的投入力度加大仍有賴制度的創新。補短板是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根本,為銀行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但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國家都是最艱鉅的長期任務。
綜上分析,供給側改革中長期利好銀行。從中長期看,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通過進一步大幅放開市場管制,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國企改革,金融改革,完善土地、戶籍等各方面配套改革,方能使中國經濟重新煥發活力,對銀行也形成中長期利好。
(作者係交銀國際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