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確定 開創澳門發展新局面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澳門特別行政區管理海域從澳門陸地向東、南方向劃定,面積為85平方公里;將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地段劃入澳門特別行政區;鴨涌河段除部分河段以鴨涌河南岸為界外,其餘以鴨涌河中心線為界。行政區劃確定後,澳門如何開展整體規劃,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面臨的新考驗。

行政區劃不確定導致的難題迎刃而解

  依據1999年12月20日國務院令第275號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北部與珠海市的拱北陸路相連;關閘拱門以南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關閘拱門以北至珠海邊防檢查站原旗樓之間的地段維持原有管理辦法不變;澳門特別行政區維持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不變。2000年5月24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及在全國行政區劃中排列順序的通知》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在全國行政區劃序列中,澳門特別行政區列香港特別行政區之後、台灣省之前。至此,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國家行政區劃體系中的法律地位確認完成。

  因澳門與廣東省之間長期存在界線爭議,上述文件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邊界並未清晰界定。回歸後,明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區劃界線成為迫切需要:

  第一,行政區劃界線不明,嚴重制約著澳門發展規劃與參與區域合作。由於習慣水域界線不確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無法開展城區的系統性戰略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設計,以實現戰略定位;由於界線模糊,導致澳門特別行政區與臨近行政單位之間關於水域的行政管理職責不明,勢必對澳門參與區域合作形成掣肘。

  第二,現時的行政區劃面積與澳門戰略定位不協調。澳門特別行政區面臨著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中葡經貿交流平台、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示範“一國兩制”實踐等一系列重要角色,而地域面積的狹小成為首要約束。

  第三,既有的澳門特別行政區面積表述不能反映澳門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實踐全貌。澳門陸地面積由20世紀初的11.6平方公里,增至1999年回歸祖國時的23.8平方公里。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澳門特區填海造地361.65公頃。實際上,依據澳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保留了國際自由港地位,依法繼續使用習慣水域,特區經濟社會生活已經涵蓋附近超過100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

  這次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水陸邊界的確定,解決了過去因為澳門水陸邊界不確定所誘發的各種問題。

劃定新的海域面積激勵澳門

  近幾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對產業適度多元化發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地域狹小,土地資源稀缺,開發受到限制。

  2015年3月,澳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於澳門擬管轄水域表達了心聲。李沛霖、崔世平等10人聯署建議:在回歸以來澳門使用的“習慣水域”基礎上,科學劃分澳門水域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廖澤雲、委員崔世昌等聯署提案建議:在明確澳門管轄水域之時,預留澳門以東、以南方向水域至15米深處,並交由澳門特區政府管轄,以利全面發展高新科技和海洋經濟;允許澳門特區政府在預留海域建造新城,以打造新型多元的產業群和社區。

  新城規劃建設一個停靠世界級郵輪的深水港碼頭以及碼頭服務區,可將內港貨運碼頭和九澳港碼頭遷至新城,興建智能化貨運碼頭,以擴大澳門的水上貨運量。新城還可建設世界級F1賽車道、F1博物館等配套設置,並預留較大面積作為“混合用途住宅區”,興建公共房屋、商業住宅,以分流半島居民。

  這些設想既回應了中央政府的殷切期待,又真實地反映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

實現與內地融合發展

  經濟社會的常態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不僅要解決居民的安居問題,更要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澳門人口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20餘萬,上升到回歸前的40餘萬,再到目前的60餘萬,照此發展,人口的膨脹將很快使現有的自然資源不堪重負。

  2011年3月6日簽署的《粵澳合作框架協定》指出:到2020 年,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確立,世界著名旅遊休閒目的地基本形成,區域產業升級發展成效顯著,粵澳社會公共服務體系銜接共用,大珠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基本形成,奠定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基本格局。

  《粵澳合作框架協定》對於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其補充協議具有重要意義。4年來,關於促進兩地融合的政策不斷出台,例如珠海政府推出義務教育階段接納澳門生源政策,澳門特區政府對就讀於珠三角地區的澳門學生給予學費資助。

  未來將有愈來愈多的澳門居民在內地安居樂業,與此同時,亦將有更多的人才匯聚澳門,融入澳門社會,共同建設好這座具有“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美譽的城市。

(作者係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