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新領導與中越新關係

1月28日,越共十二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領導層,其結果出乎外界的普遍預料。越共總書記阮富仲連任,被認為是總書記一職最具競爭力的越南原總理阮晉勇、國會主席張晉創等竟然集體退出。越共此次高層更替不僅在越南發展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對越南外交走向產生重要影響。中國需要抓住機遇,提前運籌,推動中越關係進入新階段。

越南的新征程

越共十二大無論是在越共發展過程中上,還是越南革新開放進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越南在革新開放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黨內建設不斷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外開放大步伐推進,與周邊和域外大國關係都獲得較快發展,在東盟的影響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越南也出現了許多隱憂。越共中央主管的《共產主義》雜誌措辭嚴厲地指出,越共面臨著路線偏離、違反黨的組織原則、拉幫結派分裂黨等五大危機,甚至還不點名地批評黨內某些人乃至高層領導存在宗派主義傾向,黨內團結和領導權威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阮富仲1月28日在回答國內外記者提問時感慨,這次大會一次投票就選夠了中央委員會的200人和政治局的19人,實屬首次。

此外,隨著革新開放的深入推進,越共黨內腐敗問題日益嚴重,不少高層都被腐蝕,同時國內民眾日益受到西方演變滲透,令越共政權的執政根基受到嚴重侵蝕。因而,十二大報告提出任期內越共六大核心任務,其中以黨建和反腐最為重要。

此次黨代會也是越共高層新老更替的換屆會議。新選舉產生的19名越共政治局委員中12名是新進委員,“四駕馬車”除了總書記外,其他三人全是新當選。各部委和地方領導都換了新鮮血液,實現了幹部隊伍年輕化,這對於保持越共高層的穩定和延續性具有重要意義,確保了越共後繼有人。

此次黨代會恰逢越南革新開放事業30周年。1986年越南啟動了革新開放事業。越南此次黨代會的地位和意義堪比中共十八大,不僅選舉產生了承上啟下的新一屆中央領導,而且還將重新規劃越南今後30年的革新開放方向。越南媒體普遍認為,越南將開啟第二次革新革命。

中越關係的新契機

西方媒體喜歡炒作越共內部“保守派”與“改革派”、“親華派”與“親美派”之間的“派系鬥爭”。把阮晉勇退出看作是親美改革派的失敗,把阮富仲的連任看作是親華保守派的勝利。越共領導層的此次更替必將對越南內政外交產生重要影響,包括對華關係。但簡單的派系鬥爭劃分法只是基於西方的政治邏輯和視角,並不完全符合越南實際。

越南新一屆領導產生後,中越關係的確面臨新的契機,但這不能簡單地說是因為所謂“親華派”的勝利,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越共此次領導層新老交替,採取了老同志帶新同志的漸進過渡方式。新一屆越共領導層獲得了大會一致通過,體現了越共黨內的高度共識。新一屆中央領導多數都長期與中國打交道,不僅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6次訪華,新當選的國會主席、政府總理和國家主席都多次訪華,而且其他的新進中央政治局委員也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國。這些因素都有利於維持中越關係的穩定性,有利於落實兩黨最高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在處理涉華問題上,尤其是南中國海紛爭方面將會採取相對穩妥的方式。

其次,新一屆越共中央提出要加強黨的建設、維護黨內團結、推動反腐倡廉、深化革新開放等一系列重要任務與中共具有共同或相似點。這無疑是中越兩黨理論交流和發展關係的基礎。而中越關係中,兩黨關係又具有特殊作用。這就為中越雙方通過深化黨際關係來引領和推動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創造了可能。

第三,越南革新開放走過了30年,需要重新引領和規劃今後30年革新開放。雖然被西方稱為“改革派”的阮晉勇退出,但這不意味著越南會根本改變現有的革新開放事業。只要越南繼續革新開放,出於意識形態、地緣和現實等多重因素考慮,越南都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也越來越希望搭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因此,越南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會比以前態度趨於積極。

但這不是說,中越關係必然迎來根本性改變,也不意味著中越關係就沒有挑戰。畢竟,越共任何政策都是從其自身國家利益出發的。即使是被西方稱之為“親華”的阮富仲,也積極發展同美日印等國關係,並作為越戰結束以來首位越共總書記訪問了美國。在南中國海爭端上,越南不可能做出根本轉變和讓步。越南會繼續推行在中美大國間的均衡外交戰略,會充分享受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帶來的發展機遇,並會以此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提高要價。正如美國前駐越南大使雷蒙德 · 布格哈特指出,無論哪個陣營上台,普遍看法是越南的新領導層都不會向中美任何一方急劇轉向,“只可能是方向盤的輕微轉動”。

中國對越政策的新規劃

中越關係今後如何發展,不僅取決於越共新一屆領導層的對華政策走向,也取決於中國能否抓住機遇,積極推動中越關係發展。

首先要從戰略高度推進對越工作。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今年年初,老撾和越南先後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今年6月古巴也將迎來黨代會和換屆選舉。中國應以此為契機,多從社會主義國家間團結合作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和引領中越關係,進一步增強中越關係的共同利益,增進中越親近感,不斷夯實中越社會制度相同、意識形態相似、發展目標相近的命運共同體。

其次是深化兩國尤其是兩黨交流。每逢中越關係出現誤解和紛爭時,兩黨關係都發揮了重要的潤滑、調解作用。越共高層的新老有序更替為兩黨兩國關係的平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今後,中國應該繼續從黨際關係入手,加強人員交流、團組互訪、理論研討和高層互動,通過黨際關係夯實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和價值紐帶。

三是加強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中越雙方都處在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都面臨極其艱巨的內外任務和挑戰,雙方在打擊腐敗、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加強黨內建設、加快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等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任務,雙方可通過各領域、多層次的廣泛深入交流,互學互鑒,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

四是實現發展戰略的對接。中國需把握越南新一屆中央領導就任的有利時機,深化中越經貿合作,加強兩國發展戰略對接,把越南建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越南夢”與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中國夢”相結合,爭取越南理解、認同和加入“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全面升級,推動東亞合作深入發展。

五是建立應急處理機制。中越關係經常受南海問題、國內輿論、美西方挑撥而出現誤解和分歧。雙方應未雨綢繆,建立應急處理機制,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從中方來看,宜抓住越共新一屆中央領導就任的機遇,力爭在南海問題上實現重大突破,通過機制化框架約束南海問題對兩國關係的經常性干擾,為兩國關係的長期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作者係中央部委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