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互聯網金融應奮起直追
內地互聯網金融發展方興未艾,香港卻相對滯後。按理說,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應該跟傳統金融市場成比例,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互聯網金融卻舉步維艱。香港應突破守成思維,著眼未來,推進互聯網金融發展。
固守“優秀”難達“卓越”
因為工作需要,筆者在過去10年穿梭於香港與內地。以前,筆者覺得香港生活很方便,因為公交付款有八達通,銀行服務可以網上下載表格。但今天,筆者卻感到香港生活較麻煩,因為公交付款只有八達通,銀行服務還要網上下載表格。筆者深切感受到內地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帶來的便捷,對日常生活的改變,而香港則似乎固守成規,少有改進。兩地的生活經歷讓人反思一些以前在香港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不合理的現象。比方說的士不能用八達通,網上本地跨行轉款要收費但用支票是免費,渣打銀行的提款卡在滙豐銀行的提款機取錢要收國際提款手續費。
這些“落後”不是技術的限制,也不是認識的不足。究其原因,其實是香港的金融業在發展了那麼多年後,格局已經相當穩定,每一家金融機構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要銀行主動放棄高息差來做P2P(點對點借貸),不但需要很大的勇氣,還要面對“短視”的股東的強烈反對。
簡單而言,互聯網金融只是用新的技術來提供同樣的金融服務。其實,從出現第一家銀行開始到現在,金融服務就沒太大的變化。從基礎的存、貸、匯,到複雜點的IPO、企業發債或收購合併,金融機構在做的事情一直沒變,變的只是提供金融服務的方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香港以往金融服務的成功阻礙著香港更上一層樓,正如著名學者和管理學專家吉姆·柯林斯說的“優秀是卓越的大敵”,意即守著既有的優秀便難以獲取卓越。要打破這個困境,需要跳出思維框框。
香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心
在談到香港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時,大家經常會提到香港的傳統金融覆蓋率已經很高,沒有空間再容納“新人”,這個想法其實是將互聯網金融放在了傳統金融的對立面。
筆者認為,香港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重心,不應是跟現有的金融機構同質化地競爭,而應是想辦法將香港的金融市場做大。同時香港的互聯網金融更應建基於已有成功的金融體系,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
互聯網金融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裡面包含的很多商業模式是可以和傳統金融業共贏的。在互聯網金融漸趨成熟後,企業會有更明確的分工,比如在英國的P2P產業鏈當中,有人負責找借款人,有人負責征信,有人幫忙將貸款證券化,還有人建立起P2P債權的二級市場。
香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重點應以香港現有的優勢環節作為切入點。雖然香港的P2P借款人不多,但香港有成熟的二級市場,而且從來不缺投資(或投機)的資金,香港可以很好地抓住產業鏈後端的機會。即使香港的IT研發能力比不上內地和歐美,但香港金融業培養了很多全球頂尖的產品研發和風控人才,這能幫助解決互聯網金融裡最核心的產品和風控問題。
雖然香港本地市場小,但金融業一直都面向全球,有很多的機構都將總部設在香港。香港另外一個機遇就是把握好“總部經濟”的優勢,有些地方的企業要一個一個國家去推廣,但在香港有那麼多金融機構總部,只要能找到共贏的方案,業務要推廣到其他國家就可以事半功倍。
監管思路要與時並進
由於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靈活的監管體制。以美國為例,早在2009年之前就有一些初創企業做眾籌,但全部都不成功甚至紛紛倒閉,直至2012年4月《促進創業企業融資法案》(JOBS法案)通過,容許眾籌平台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公眾集資,眾籌才得以真正發展。從此以後,美國湧現大量初創企業,這些企業也因為法律風險的消除而吸納到各路基金資本和人才,直接推動整個行業的蓬勃成長。
現在的香港就像2012年的美國,相關監管體系剛剛起步。香港的互聯網金融看似只落後3、4年,但是要後來追上,必需從傳統的謀定後動轉變到更有前瞻性的監管思路。以前那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的監管方式已經趕不上互聯網時代的高速變化。
從監管風險的角度來看,不放開給本地企業做互聯網金融並不能真正地保護市民和投資人。比如,雖然香港在2015年11月才通過儲值支付工具的發牌制度,但支付寶和Paypal已經在香港用了很多年,再比如,雖然香港對眾籌還有很多的法律限制,但市民隨時可以投錢到國內外的任何P2P和眾籌平台。所以,只有建立一個包容性強的監管體制,鼓勵本地企業參與互聯網金融,才能有監管的主動權。相反,如果沒有一套開放的監管體系,大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會將總部設在香港,而在香港可能只配置客服人員。這樣的話,不但失去監管主動權,同時也失去“總部經濟”的效益。
在可見的未來,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甚至將來不會再有人提“互聯網金融”這個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擺在面前的不是做不做互聯網金融的問題,而是怎麼做好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大潮已經在方方面面改變著金融業和我們日常生活,除了大家聽得比較多的眾籌外,在保險、資管、股票、外匯等領域也各有新的浪潮在醞釀。香港金融業的輝煌成就應該是從優秀到卓越的助力而不是安於現狀固步自封的藉口。香港互聯網金融起步晚也有晚的好處,不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監管體系,都不用從零開始。如能發揮後發優勢,善用香港強大的金融基礎,找出共贏的領域,後來者居上還是很有可能的。
現在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放下包袱,迎頭趕上!
(作者係香港互聯網金融協會聯席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