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小君:文物保護到了危急關頭
丘小君先生是中國著名的陶瓷評鑒專家,師從故宮博物院世界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從事陶瓷文物鑒定工作近40年,近十數年來主要致力於親身實踐,古董真偽鑒別,活躍於香港、英、美、日等古董市場,總結出自己獨特的辨偽鑒定方法。近年來,丘小君先生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尋寶》節目中擔當古陶瓷鑒定專家,深受觀眾歡迎。
實踐中獲得真知
從事文物鑒定近四十年,現在時常回憶起當初老師耿寶昌先生是怎麼教我的。
當年,跟著老師走遍全國各大博物館、各地文物部門、文物商店、研究所。老師都是看,從來不講,讓我們從實踐中獲得真知。通過上手歷朝歷代各類器物,融會貫通,消化吸收。真的假的,特徵在哪里,不講。但他會考你。拿件東西來,你看是真的嗎?我一看說是真的。他說你仔細看,這時候我就猶豫,是不是自己看錯了啊?你如果堅持說真的,他說你再仔細看……這第三斧頭砍下去,一般人都倒下了。當第三斧頭過了,說明你的知識扎實,會看了。修行在個人。只有你勤於學習,善於發現,喜歡鑽研,把知識都吃透了,消化掌握了,才有底氣扛住這三斧頭。所以他才是真正好的老師。而他也是從孫瀛洲先生那裡學來的。孫瀛洲也不教他,整天在庫房裡整理、擺放。客人來了,孫先生就說,去把那件東西拿來,也不講是哪件。結果拿過來,確實是客人要的那件。所以,平時自己要思考,要留心每件器物是什麼情況,有深刻的記憶。學瓷器鑒定,真知識往往要自己結合實踐來總結、歸納,真功夫都是考出來的。我以後教學也是這樣,實踐,然後考你,知道錯了你會記一輩子。
嚴肅認真地追查資料線索
剛開始涉足鑒定是在西安文物商店,我是收購部負責人。西安明清瓷器少一些,大部分是漢唐的出土物。這些東西來了以後你必須登記,追問它的來源。就是上交國家,也要注明來源和出處,否則它永遠是個謎。我們搞鑒定也要有這樣的好習慣,否則你會失去許多寶貴線索。比如,1985年西安出土60多件定窯白瓷,多帶官字款,稀有罕見,有五花瓣、三花瓣的。那是西安火燒壁附近的花木公司在修苗圃時挖出的窖藏,乾淨如新。拿到文物商店,老專家由於見得少,看到這些三花瓣、五花瓣,有的說日本瓷,有的說假的。後來,我從北京出差返回,聽說後立即回頭追。我又到出土地方看了,還撿了很多瓷片,東西就是那個地方出的。
所以說,很多資料、線索,你必須細心地、嚴肅認真地追查。由於有這樣的習慣,所以藏友拿來藏品,我不但要考量研究價值、藝術價值,還注意它們來源,遇有重大發現必前往考察。
從事鑒定這幾十年,我一直拼命實踐。30年前,幾乎天天撿瓷片;後來,就是大量看東西,瞭解國內外收藏狀況,珍貴器物的數量和級別;現在,就是了解全國各地古陶瓷的出土和分布情況。經過這些年,積累了大量資料。不僅全國,還有世界其他地方許多資料。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對器物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刻。藏友拿來一個元青花罐,我說圈足和口19-20公分;拿來梅瓶,我說你量,高42,口5.5-6。這就是真東西,當時製造了千千萬萬個同類器物,尺寸基本已經固定,這都是我在實踐中找出的最簡單的尺寸規律。
不佔有大量資料,不了解各地古陶瓷出土和分布狀況,許多現象你無法解釋。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藏友的真品,被一些專家斷假的原因所在。專家沒見過,不掌握這些信息,不知道這種出土狀況,自然懷疑是假的。專家的知識也都來自於過去發現和經驗總結,對於新發現和未知領域的探索,應該抱著積極的態度。為什麼這麼多年,我一直奔波全國各地,對民間藏品進行鑒定?就是為了第一時間掌握新線索,了解更多出土狀況。這是我一個重要的實踐途徑,也是對古陶瓷的不斷再認知。活到老學到老。這種再認知,必須一直堅持下去。
鑒定專家要慎言
我一直提倡,鑒定專家要慎言。藏友來鑒定,我都會講,真在哪里,假在哪里。大家真誠地來鑒定,甚至外省幾百里路也來了,一句真的、假的,就結束了,藏友心裡也難以接受。作為鑒定專家,背負著千萬藏友的信任,背負著文物保護的社會責任,必須客觀公正地看待每一件器物。先斷新老,再斷代,最後給出具體時代和窯口結論。藏友關於器物出處和來源的說法,只能作為補充和進一步探究出處的補充信息,絕不能以出處和價格去主觀判定新老。
另外,鑒定中必須要注意的是,新老是一個問題,年代窯口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說年代和窯口不吻合,便據此斷假。這也是不負責任的盲目判斷。有時,我們見到一件器物,分明是老的,但時代或工藝特徵又在原有知識體系中不能對號入座。遇到這種情況,我都囑咐藏友,東西是老的,留下聯繫方式,日後有了結論再告之。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這些年看到運河瓷,有許多還是新品種。南京一位藏友專門收藏定窯,發現定窯青花,有“大定元年”“大定三年”款,還有各種圖案,龍、鳳等等。但這些青花料黑灰,是國產料。類似這樣的發現,大家都可能遇到。應該分析它、研究它,不要輕易否定。
文物保護是頭等大事
2009年以來我一直參與中央電視台《尋寶》節目。走了200多個地方,都很有文化歷史積澱。每個地方都有許多文物,而這些文物在全國各地也都出現。這是因為,隨著信息技術和物流的發展,一個地方出的文物,很快便散布各地。當下,我們急需的是保護,保護就是救它們的命。一旦老文物被否定了,要麼毀了砸了,要麼送人了,就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更何談傳承。
改革開放多年,全國各地大小城市都搞開發。修高速、走線架橋,多選向陽的方位,都是過去認為風水好的地方。墓葬特別多,出來東西很快就散失了。我們坐在家裡、坐在辦公室裡,怎麼可能掌握這些情況?尤其是窖藏,只要是老的城市搞開發,都有窖藏。因為是窖藏,長期與空氣隔絕,不受侵蝕,保存得特別好、特別完美。這類東西有很多。古代人,一家子一二十人,平均每個人十件,就是上百件,都是實用的。戰爭一來房子都要毀了,生活用的大量瓷器無處存放,無法帶走,只能窖藏。這種往地下埋的習慣,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戰亂一起,人也回不來了,東西就成百上千年窖藏著。這類窖藏相當多,都是突然發現,瞬間消失。
有位南京江陵區的藏友對我講,他以前開推土機時,江陵牛首山出了很多東西,大壇大罐等。沒人要,他們就一人一件全部分掉。那裡可是朱元璋子孫埋葬的地方,出的應該都是洪武永樂官窯精品,就這樣散失了。這類事多已過去很久,成為歷史,無法追查。除非當時有人記錄下來,否則永遠不知道這些東西哪里來的,又去了哪裡。
所以我一直在講,當前,對古代歷史遺珍的保護是頭等大事,已到了危急關頭。找我鑒定的藏友,真東西,我都囑咐要好好保護,儘管現在許多人不認,但以後會有人認。為什麼這些年《尋寶》海選,人山人海,我都親自參加,不讓人代勞,就是為了多保護一些古陶瓷珍品,讓它們承載的中華歷史文明傳至後世。
(本文由常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