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斌:“城市中國”時代正式開啟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時隔37年後,城市工作會議正式重啟,並且上升至中央層面進行專門研究部署,預示著中國城市工作將迎來重大變化。本刊記者最近獨家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占斌教授,請他解析未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中國城鎮化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拐點
記者:此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繼1978年後的重啟,中國為何在這個時間點上重啟城市工作會議?
張占斌:應當說這次重新啟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因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截至2014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4.7%,這意味著已經有一半多的中國人在城鎮裡工作、學習和生活。所以說,和以往的“鄉土中國”、“鄉村中國”相對應的是,一個“城市中國”的時代到來了。因此,如何治理城市,就成為中國政府面對的一個大問題。1978年的時候,中國的城鎮化率僅接近18%,而現在已經達到54.7%,這是中國城鎮化的一個重大歷史拐點。城市在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發揮著巨大作用。這是重啟會議的一個大背景。
另一個背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遷進城市,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因此隨之出現的很多新問題也需要解決。比如像霧霾、交通擁擠等各種各樣的“城市病”,上海踩踏、天津爆炸、深圳塌方、北京暴雨積水,這些事件可能就是城鎮化帶來的一些風險。如此大量的人口集聚在城市,怎麼能夠更好地保障公共安全?這就需要研究解決辦法,探討新的理念來管理城市。
記者:這一會議對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有哪些意義,預示著中國城市工作將迎來哪些重大變化?
張占斌:過去我們開了很多農村工作會議,但這次專門召開城市工作會議,說明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基本到了一個相等的重要地位上來。
城市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是說簡單修幾條路、蓋幾座樓就完成了。既然出現一大堆的社會問題,就要開始執行系統化的管理。所以這次中央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實際上也是對整個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從會議公報來看,也體現出了很多新的精神。這說明我們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角度來進行頂層設計,來布局長遠發展,也說明我們整個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境界。
2020年戶籍城鎮化率計劃達到45%
記者:當前,中國城市的整體發展現狀如何?
張占斌:從會議公報可以看出,中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我們要深刻認識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城鎮化率實際有兩個統計數目,一個是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到2014年底是54.7%,這個數字是把只要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都計算在內,也就是包括農民工。另一個數據是指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由國家公安部統計,2014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5.9%。總體來看,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但是我們35.9%的戶籍城鎮化率仍低於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48.5%的城鎮化率。所以,國家計劃到2020年,戶籍城鎮化率要達到45%左右,也就是相比現在還有10個百分點的提升。這樣來看,任務還是很重的。所以從長遠來講,中國的城鎮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記者:目前,中國城市的發展給國家和居民帶來了哪些好處,又存在哪些發展弊端?
張占斌:這些年城市發展很快,容納了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應當說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多突出貢獻,成為了經濟引擎。此外,在民生和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城市的建設也有很大的進展。比如房子建多了,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修路多了,交通方便了,也會使越來越多的人能享受到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給大家帶來的很多便利。
但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在許多方面確實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些地方盲目搞“攤大餅”式的城市規劃,還有前面提到的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城市病”。這些都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出現的問題,外國也出現過類似問題,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出現過相應的問題。所以針對這些問題,加強城市治理的針對性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未來城市發展更加以人為本
記者:近些年,內地討論最多的是中國的“城鎮化”問題。那麼,“城市化”與“城鎮化”這二種提法在內涵上可有什麼不同?
張占斌:這兩個詞在英文當中的翻譯都是“urbanization”。外國統稱“城市化”,中國一開始討論的也都是“城市化”,概念是一樣的。後來,有意見提出,中國人口眾多,大多數人口都在農村,提到“城市化”,給人感覺指的是“北上廣”這種超大型城市,容易忽略鄉鎮。基於這個考慮,就把“城市化”改成了“城鎮化”。“城鎮化”既能包括“北上廣”,也能涵蓋地方鄉鎮。這樣聽起來更加“落地”,更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心理,把大城市和中小城鎮都照顧到了。但是“城鎮化”翻譯到英文裡,還是城市化的意思,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城鎮化”更注意了中國國情,體現了中國特色。這也可以看出,我們是從中國自身的特色特點和實際情況開展城市建設,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國外經驗。
記者: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方向是什麼,如何推進?
張占斌:將來的城市發展方向具體包括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等等。從大的道理講,也就是我們的城市管理要更加以人為本,更加體現出人性的光芒,讓城市為人服務,讓更多的人在城市中愉快生活。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城市發展道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
香港城市治理水平在國際上出類拔萃
記者:以城市化角度來說,如何評價香港這座城市的發展?有哪些城市建設經驗可供內地參考?
張占斌:香港不僅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開放前沿地帶,而且在世界經濟城市發展中也是一個“領頭羊”。作為一個早期現代化的城市,香港的城市治理水平在國際上是出類拔萃的,所以香港的城市治理經驗對內地來講非常有用、有價值。比如,香港有很多城市治理方面的人才,在城市規劃方面有很多專家,可以協助內地做規劃設計。另外香港的服務業水平很高,怎麼規劃交通、能源、垃圾處理,香港經驗豐富,值得學習。希望將來香港有關城市治理的專家能多參加內地的建設和發展,內地發展了,也能夠給香港人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兩地可以互相促進,實現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