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發揮政協角色 促進兩地繁榮穩定發展
香港與內地的發展唇齒相依,關係密切。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對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的發展至關重要,亦對香港未來發展舉足輕重。這個重要時刻,也正好為港區政協委員帶來良好機會,可以憑藉本身的專業知識及行業優勢,扮演橋樑角色,推動香港與祖國的發展,發揮“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監督監在關鍵處”的積極作用。
過去25年,我有幸長時間在不同崗位服務香港。 1991年,我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委任議員;1995年,更透過直選成功連任立法局議員,當時我身兼香港工業總會主席;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更獲邀出任行政會議成員。 2002年,我正式“棄商從政”,加入香港特區政府,先後擔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財政司司長和政務司司長。憑藉在行政及立法的經驗,加上政商界的脈絡,我配合社會各界同心協力,積極促進香港的繁榮發展。我很高興看到香港不斷茁壯成長,邁步向前。在經濟發展方面,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展了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及推出了個人遊,穩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把香港的經濟實力推上新的台階。在社會民生方面,不單落實西九文化區以推動香港藝術文化發展,更重要的是在2010年成功爭取立法會的支持,通過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改革建議,令香港的政制改革在回歸後向前踏出重要一步。
3年前,我非常榮幸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常委,從香港踏上祖國舞台,參政議政,為兩地的繁榮發展作出努力。在祖國的舞台,空間更大更寬闊。過往在政府推動香港和內地兩地發展所累積的經驗,更加有助我透過政協常委的身份,為國家及香港服務。我一直認為,港區政協及人大代表肩負雙重責任,一方面積極參與國家及香港的發展,出謀獻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另一方面,要加強履行自身的職責,為國家及香港在社會上發揮力量,強化政協及人大的形象。
我先後作出了14篇提案,包括人民幣業務的發展、自貿區成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祖國經濟結構轉型與香港扮演的角色、內地互聯網的監察、一孩政策的放寬及香港如何促進國家城鎮化發展等,涵蓋兩地的經濟與社會民生範圍,獲得相關部委的正面積極回應。此外,我更接受香港友好協進會的邀請,出掌經濟事務委員會主任,與來自不同界別的港區政協領袖精英,合力為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發展進行調研,提出具前瞻性及切實可行的建議。有關香港金融服務業及旅遊業發展的建議報告,剛在2月初正式發表,希望為香港與內地的相關領域發展作出貢獻。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大力促進中港兩地的交流合作,政協所扮演的橋樑角色非常關鍵。去年11月公佈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及“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台建設。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
我相信即將公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會跟“十二五”規劃一樣,繼續如我當年在特區政府時所爭取的,將港澳部分獨立成章,體現國家支持香港的優勢,並提出覆蓋層面廣泛,並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發展目標。而香港亦要自強不息,積極發展經濟及配合國家的改革開放,繼續成為國家的寶貴資產,發揮平台角色和中介人的功能。
“十三五”規劃及祖國的持續發展,將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機遇,希望我們可以好好把握,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實現互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