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壓力下香港經濟緩步前行

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零售、出口持續下跌,樓價現拐點,股市反覆震蕩下行,近期港匯持續轉弱,市場對2016年經濟前景充滿迷茫和疑慮。展望未來,美國加息、市場利率上升、大宗商品低迷、新興市場動盪、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香港經濟發展平添挑戰;同時,依靠靈活有效的市場機制、穩健的財政狀況、基建投資加速、創新科技起步以及與內地融合不斷深化,香港經濟在嚴峻形勢下蘊藏著新的機遇。總體來看,在內外壓力下香港經濟今年仍可維持緩步增長,預計全年GDP增速2.5%左右。

外部壓力持續上升

  作為小型自由經濟體,香港經濟受外圍影響較為顯著。特別是貿易表現受到全球經濟增長和需求復蘇的影響較大。可從全球、美國及發達經濟體、內地及新興經濟體三個維度來觀察。

  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放緩。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下調了全球經濟的增速,從之前的3.6%下降至3.4%。全球經濟增長較預期放緩,預示著香港貿易需求難以改善,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及發達經濟體維持弱復蘇。歐洲、日本在量化寬鬆政策下的緩慢增長已成為市場共識,而加息步伐下美國經濟的走向仍存有不確定性:一方面,聯邦基礎利率上調確認了全美總體經濟活動保持較為強勁的態勢,包括房地產市場、勞工市場的持續增長均可印證;另一方面,市場普遍預期加息幅度較為溫和,則是建諸於大量經濟數據表現欠佳的基礎之上,美國未來可能呈現較以往歷次危機後的最弱復蘇。儘管美國經濟維持弱復蘇,但已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最佳,可見香港面臨的發達市場需求料難再現強勁動力。

  中國經濟邁向中高速增長新常態。近年內地經濟高速增長的輻射與溢出效益促進香港經濟持續增長,與內地的依存度不斷提升。隨著以中國經濟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高速增長不再,意味著香港經濟之前“左右逢源”的發展態勢面臨挑戰。去年內地消費增長較為平穩,但進出口、投資、生產環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處於舊經濟發展模式亟待升級、新經濟成長方興未艾的接軌進程,增長速度在較長一個時期內出現調整應是大概率事件。鑒於香港經濟歷來習慣搭乘的內地經濟快車減速,將在投資、出口、消費等各個層面承受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陣痛。

  金融市場波動產生向經濟層面的傳導效應。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波動對經濟層面的傳導風險也值得關注。新年伊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尋底、人民幣匯率加快貶值、新興市場震盪等諸多利空因素疊加,香港出現“樓股匯三殺”的市場波動。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前景的擔憂、避險情緒的上揚率先在金融層面形成預期,之後再通過實體經濟環節顯現,如投資與消費意欲下降等。

內部矛盾短期內難以化解

  相較於外部經濟金融形勢的風雲變幻,香港經濟增長的內部壓力在結構性矛盾與周期性問題疊加下也日益突出。

  消費恐難重現暢旺。作為傳統的優勢行業,旅遊業暢旺是帶動香港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去年的情況看,零售銷貨值自3月開始連續下跌9個月,是金融海嘯以來最長的下跌周期。從組成部分看,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降最為顯著。今年香港擬藉由拓展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印度及美國等多元市場、舉辦更多盛事活動以及推廣家庭遊和在職青年短期假等多種形式催谷行業氣氛。但在港元跟隨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下,相信消費難以重現當年逾兩成的升幅,短期下行壓力仍較明顯。

  投資面臨阻力。在消費失速的情況下,投資一向是支撐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去年第三季本港投資出現逆轉:總體投資轉升為跌,同比下跌6.5%;樓宇及建造投資增速放緩,同期按年上升4.2%,遜於前一季的13.4%。今年政府擬全速推展新發展區和擴展新市鎮,特別是大嶼山發展料為投資注入動力,建造業料可延續去年以來的增長。但政府投資項目能否順利開工和完成面臨一定阻力。如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投資額數次追加,工程一再延期,也對其他類似投資提出警示。在私人投資方面,受利率上行、資金流出以及股樓調整等影響,企業投資意欲難免下降。

  經濟轉型與周期性調整。從香港發展的歷史可見,貿易蓬勃發展、製造業北上、金融提速為香港經濟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切合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一些長期性結構性問題:比如製造業空洞化,對外依賴過重;土地資源缺乏,地產經濟主導模式影响企業营商和居民日常生活成本;人口老化嚴重,部分傳統行業人手短缺;產業發展過分依賴自由行;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等。上述問題在外部環境轉差的背景下更加突顯,為經濟前景增添更多變數。近期首季的本地業務狀況調查顯示,預期狀況更差的受訪者所佔的比例(22%)比預期業務狀況較佳者所佔的比例(11%)高出一倍。

經濟斷崖式下滑的機率不高

  目前來看,香港經濟在機制、財政、就業、產業規劃、兩地融合及配合國家戰略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有利條件。

  市場靈活有效。作為成熟的自由經濟體,香港市場長期形成靈活有效的市場機制,並經受多次全球或區域金融危機以及股災的衝擊。資金自由流動、審慎監管、聯繫匯率制度等,均是維繫香港穩定發展的重要制度環境。截至1月22日銀行體系總結餘逾3,700億港元,顯示本地市場流動性十分充裕。香港市場有能力應對資金進出的壓力。

  穩健的財政狀況足以應對不時之需。得力於政府一貫以來的審慎政策,香港財政儲備較為充足。如上個財年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預算為754億港元,2019/20財年預期上升至1,038億港元,可成為未來加大基建和建造投資的資金支持。

  就業與收入穩定。最新公布的失業率持平於3.3%的低水平,顯示香港市場就業情況穩定,總就業人口溫和增加。今年勞工處新成立建造業招聘中心,並繼續舉辦不同類型的招聘會,推出“展翅青見計劃之翱翔系列”和“園藝及樹藝師培訓計劃”,相信勞工市場年內會延續穩定。工資收入方面,有調查顯示,今年全港工資預期增幅4.5%。就業市場與收入相對平穩,成為香港經濟增速持平的重要基礎。

  創新科技發展起步。近年在政府積極倡導下,相關產業加快啟動步伐。2014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達 167.27 億港元, 較2013年上升7%。2015年共協助375間企業在港開業或擴展業務,其中初創企業佔近兩成。創新及科技發展局成立並運營,創科創投基金設立 ,科學園及工業邨擴展等舉措相信會為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提供動力。

  兩地融合深化發展。香港與內地的融合是經濟保持增長的重要推手,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合作:在產業方面,創科可作為突破口。香港有數家國際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實力較強,中介服務優勢明顯,在金融與基礎科研領域擁有較豐富的國際經驗。未來深港同城化、一體化在貿易、金融、基建、人員往來等方面料將持續推進。在檢測與認證業方面,香港檢測認證市場體系和國際化運作可為內地產業提升提供借鑒經驗,也可為內地產品、科技升級和國際化拓展服務。在市場融合方面,滬港通、深港通、兩地基金互認等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料將持續深化,既可提升香港市場氣氛,也可增加金融業收益,活躍人員招聘活動。在貿易融合方面,CEPA實現內地與香港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在負面清單管理、國民待遇、審批轉備案制管理推進下,香港企業可以進入內地更為廣闊的發展腹地,尋找新的業務機會。

  在內地“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獨特的重要角色。今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一年,香港可通過積極配合,開拓新機遇。一方面,香港的金融和專業服務業優勢可為內地產業轉型升級、金融改革和監管提供參考、借鑒和融資支持;另一方面,香港專門成立“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及辦公室,構建融資、商貿及專業服務平台、建立調研資訊體系和資料庫、與沿線國家強化交流、推廣與合作等均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機會。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