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經濟焦慮現狀觀察
最近一段時期,人們觀察到香港社會出現了一些對經濟前景的焦慮。由於外圍經濟環境陡然生變,香港樓市股市、旅遊業和零售業的市道掉頭向下。一月上旬,香港《經濟日報》在騎縫處以粗體字標寫“擔憂經濟”、“調整未完”。學者曾淵滄撰文“經濟支柱旅遊業、金融業開始面對壓力,香港整體經濟何去何從?”富商李嘉誠則提醒“今年生意難做,需更努力”。如何破解香港當前經濟難題已引起人們關注。
旅遊業零售業營銷明顯下降
根據香港貿發局年前發布的數據,2015年香港全年經濟增長預測達到2.4%,失業率為3.3%,兩項數據基本同上年持平,經濟運行平穩,尤其失業率仍維持回歸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整體數據之下,卻潛藏著隱憂:訪港旅客一改近3年雙位數的增長,逆轉為負增長;零售業銷售由2014年的輕微下跌0.2%,進一步擴大到下跌2.7%;貨物進出口也又由上年的增長轉為雙雙下跌,尤其是本地產品出口1至11月降至雙位數的15.8%,為近年所少見。
在政府統計數據之外,行業和坊間對市道的轉差有更切身的感受,也有更多的焦慮。
旅遊行業,內地來港旅行團呈下跌趨勢,2015年12月旅行團數按年減少5成,新年伊始情況進一步轉差,由過往日常每天400多團減少到不足100個團,減幅達到6成。人們擔心今後來港旅行人數會繼續減少。
受遊客減少影響,零售業和鋪租行業生意收縮,尤其是珠寶鐘表等奢侈品的零售和鬧市旺區的商鋪租賃日益不景。 “周大福”集團透露,僅去年第三季集團在港澳的銷售下跌幅度就達23%。銷售不景,商戶選擇退出黃金地段的昂貴商鋪,如英皇旗艦店就從中環新世界大廈商場提前解約離場,而該商鋪租金由每月400萬元銳減至300萬元。從事租務的業內人士指,2015年第四季銅鑼灣、尖沙咀、中環、旺角四大核心區鋪租跌幅都超過2成,最多的達到5成,商鋪空置率由2.4%至6.8%不等。估計農歷年後,隨著短租商戶遷出,空置率還會上升。人們擔憂零售業不景氣會由奢侈品擴大到普通日用品,因為2015年年末的工展會銷情比上年差了許多,有攤位感嘆銷售下跌超過三成。
就業情況也存在隱憂:受內地經濟放緩、工程減少的影響,近年致力發展內地業務的香港建築師樓從2015年上半年起被迫裁員,新年香港島一間建築師樓又大幅裁員一半,由100人減至約50人。據稱裁減合約制建築師的建築師樓已佔到業界的約3%,大量人手從內地回流,建築師業界恐出現裁員減薪潮。人們擔憂該業界出現的這股裁員減薪潮會影響和沖擊其他行業,進而影響到自己的飯碗。
樓市股市破位下行情況差
論起市道,市民最憂慮的是跌跌不休的股市和樓市:恆指已從2015年的高位27,922點一路下挫。在新年的1月11日,恆指自2013年6月26日以來首度跌穿2萬點關口,並於18日下挫至19,237.45點,再於20日跌至18,886.3點新低,港股已被認定由牛轉熊;相比股市,樓市的風高浪急更讓人們心焦。在經歷了兩年降價的“狼來了”之後,從2015年第四季起樓市真的降了,且降價力道不小,各種價位樓盤紛紛破位下行,過往呎價皆過萬的樓市驚現八九千元交易。屯門二房單位首次跌穿300萬元關口,大跌87萬元,蝕價近三成;市區多個新盤迷你單位開盤價低過400萬元,對新界細價樓構成極大沖擊;沙田連續有三房戶跌穿500萬價位,低於市價一至兩成;將軍澳有三房戶首次跌穿600萬元;鰂魚湧太古城的高尚樓盤二房單位也跌破700萬的關口價位。有樓在手的人們擔心,價位關口一破,低處未算低,以往樓市投資所得恐見財化水。
在市道轉淡之中,有不少市民為投資人民幣損手感到懊悔。 2015年初人民幣仍呈升值之勢,內地人民幣息率高於香港本地理財息率,不少港人紛紛北上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或是做高息的定期儲蓄。但年末美國加息捶落,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都應聲貶值,找換店的港幣與人民幣匯價比由年初的低於0.8急升至0.86,投資人民幣一年損失逾7%。由於港幣暫未隨美元加息,人們擔憂港幣一旦追隨加息,香港離岸人民幣還會下探。
凝聚共識謀發展方能消除憂慮
導致市民憂慮的市道轉淡有多種原因。旅遊業和零售業轉弱,最大原因是內地來港旅客減少,雖然訪港的海外旅客有所增加,但仍不抵內地旅客減少的幅度。據旅遊業統計數據,內地訪港旅客數字由2014年11月的4,155萬人次下跌到2015年11月的3,512萬人次,同比下降15.5%。內地旅客的減少直接沖擊到香港的酒店業、零售業銷售,尤其是需要購買力的奢侈品銷售。
旅遊業和零售市場不景影響到普羅大眾的飯碗,要恢復市場景氣必定要增加香港對內地旅客的吸引力,減少兩方面障礙產生的影響:一是廣大市民要站出來,堅決反對極少數激進人士排斥甚至驅趕內地客的行為,重塑“好客之都”的形象,贏回內地旅客的信心;二是認真對待貨幣匯率對旅客的影響。港幣隨美元堅挺,旅遊價格不敵週邊國家和地區是不爭的事實,香港唯有推出優質的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打擊黑店欺客行為,才能化不利為有利。另外,零售業也可藉鑒“周大福”的做法,“堤內損失堤外補”,港澳店鋪零售業務不景,就轉往業務受捧的內地多開商鋪。這是CEPA政策帶給香港的市場紅利,應充分利用。
股市樓市破位下行,是由於兩者本來高位運行而“高處不勝寒”,以及外圍金融環境發生逆轉,風雲突變導致的。香港股市在2007年10月30日達到泡沫的31,958點歷史高位,時隔8年,2015年再次攀上接近28,000點的高位。但香港股市不敵美元加息、資金從全球回流美國、人民幣和新興市場貨幣貶值、以及國際油價一路破位下行的因素,加上中國經濟放緩、內地股市急速下跌,多重外圍不利因素的傳導作用之下,香港股市難於一枝獨秀,調整實屬必然。樓市亦同,由香港物業估價署公佈的私人住宅售價指數2015年9月達到306點的歷史高位,在連升19個月之後,由10月起開始下挫;房地產業通常評價樓市水平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以1997年7月樓價高位為100基點統計,2015年9月也達到歷史高峰的146.92點,多數人認為香港樓市已現泡沫之勢。由於政府急港人置業之所急,堅持不懈擠泡沫,雙辣招政策不減,並加大土地和市場樓盤供應,2016年有2.6萬夥新盤出籠,在當前息口上升趨勢下,樓市扛不住,行情回調屬市場應有之義。
香港股市樓市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的調整起伏,調整會為市場重新健康發展提供空間。尤其是樓市,港人普遍認為樓價到了不可負擔的水平,盡管樓價開始下調,但遠沒到“九七”回歸時的水平,更沒到置業人士希望的價格水平。但樓市調整引起一些人焦慮和躁動,認為樓價回調一兩成就不得了,要求政府減辣招的聲音增多增大。對此,社會應凝聚共識,避免未置業者與置業人士在樓價問題上的分化和對立,以力挺特區政府增加供應、抑制樓市的舉措,使樓市回調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