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全面推進 香港何去何從?
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自國家領導人兩年多前提出至今,已經完成頂層規劃設計,目前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積極開展推進。即使長期陷入政治惡鬥的台灣,為了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行政院”早前亦選定一些龍頭企業作為帶領下游企業搶攻國際商機的領頭羊。相比之下,香港社會並不算積極,除了特區政府及個別行業進行研究之外,“唱衰”者有之,懷疑者有之,但更多的人對這個可以促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倡議一無所知。反對派政客利用這一點,將這個可以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的鴻圖大計,抹黑為將香港“大陸化”的一個計劃。在反對派玩弄民粹、不斷唱反調、扯後腿的情況下,香港將何去何從?
在去年三月底,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文件,宣告“一帶一路”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國務院要求34個省市區於去年10月前製定完成具體的對接方案。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積極配合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宣布成立督導委員會,制定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策略。這個遲來的建議卻遭到反對派的攻擊,有反對派的立法會議員指“整份施政報告把香港'大陸化',把香港染紅!”這明顯是惡意歪曲和別有用心的蠱惑之言。
“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提出的新階段戰略,香港作出積極配合以便搭上這列經濟快車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反對派卻將香港配合國家發展的舉措一律抹黑為將香港“大陸化”,一律要反對,這正正是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憂慮所在。公民黨的梁家傑稱,“'一帶一路'現在仍然是'空中樓閣',所以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以大篇幅論述,目的只是向中央'擦鞋'。”這一說法只顯示反對派的無知。
事實上,自“一帶一路”啟動以來,已經取得一系列實質進展,並不是香港反對派所說甚麼“空中樓閣”,其中包括國家已經與土耳其、波蘭等約30個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並與俄羅斯、印尼、泰國、巴基斯坦、老撾等沿線國家簽訂了多個基建合作項目,包括鐵路建設、核電合作、港口設施建造等等。 “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金融鋪路、基建先行”。絲路基金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的成立,正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基礎建設提供融資安排。
由於“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在於“基建先行”,所以與基建相關的行業將會首先受惠,台灣業界對“一帶一路”的積極回應,正正因為不少企業從事與基建相關的業務,例如水泥、鋼鐵、公共工程設計及建造等等。反觀香港,產業結構以金融、貿易、旅遊及專業服務為主,跟基建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必須要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找出自己的角色及定位。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重點提到,香港可以為各地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資金以及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亦可以為“亞投行”在金融市場融資。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大有條件成為“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的集資融資平台,特區政府以此作為定位相當合理,但香港面對內地城市如上海及深圳的競爭,金融業優勢正受到挑戰。反觀香港的專業服務業,其中尤以法律專業服務最具優勢,雖不至於“捨我其誰”,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鄰近城市無法挑戰。貿易融資必然會涉及大量合同,極需要法律專業服務,當中也可能涉及商業糾紛而需要仲裁服務。特區政府應該全力支持法律專業服務的發展,透過優質的法律專業服務作為配套,來加強香港金融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競爭力。
筆者作為香港法律界的一員,認為“一帶一路”是香港法律界的重大機遇。香港不僅擁有優秀的法律專業人才,也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城市,透過香港輸出的法律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和世界市場更易於接軌。但有機遇也同時有挑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中,大部份都不使用英語。但香港缺乏能翻譯“小語種”的人才,這是香港法律界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時面對的問題,業界和特區政府應該攜手解決。
香港自回歸以來,政治內耗不斷,令香港的發展停滯不前。雖然經濟情況不算差,但只能一直食“老本”。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也缺乏發展方向,產業結構亦未能成功轉型,面對內地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有愈來愈“比下去”的無奈感。 “一帶一路”的建設,正好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注入動力及提供方向。特區政府應該排除政治阻力、聯同工商界和專業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推動香港經濟長遠發展。
文|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劉漢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