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企業內地註冊投資新態勢

——訪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企業註冊局 局長周石平

  長期以來,中央為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發展不斷送出“大禮”。與此同時,在中國經濟穩步邁進世界先列的征程中,廣大港商港企亦為祖國的振興富強出力不息。為全面了解當前港資企業在內地的註冊投資情況,本刊記者近日獨家專訪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企業註冊局(外商投資企業註冊局)局長周石平。

2015年底全國實有港企13.61萬戶

記者:目前共有多少家港資企業在內地註冊?佔在華外資企業總數的多大比例?

周石平:截至2015年底,全國實有港資企業13.61萬戶,佔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設立企業總量48.12萬戶的28.13%,且投資總額和註冊資本均佔外企總量的半數以上。其中,港資企業實有投資總額2.36萬億美元,佔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期末投資總額4.54萬億美元的51.95%。實有註冊資本1.45萬億美元,佔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期末註冊資本總額的54.38%。

記者:港商在內地投資主要以哪些行業為主?

周石平:從三次產業分佈來看,從事第一產業的港資企業只有2千多家,佔港資企業總量的1.94%;第二產業為5.53萬戶,佔港資企業總量的40.65 %,超出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中第二產業的比重(35.01%)5.64個百分點。從事第三產業的港資企業為7.81萬戶,佔港資企業總量的57.41%,低於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63.67%)。

從具體行業分佈來看,港資企業目前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其中製造業5.17萬戶,佔實有港資企業總量的38%,佔到了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製造業企業總量的32.67%,從製造業企業的整體分佈來看,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中製造業所佔比例為32.89%,從內地企業總量分佈來看,製造業所佔比例只有15.02%,可以看出,目前港資企業中製造業所佔比例較高。其他港資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2.51萬戶,佔港資企業總量的18.44%,佔到了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批發零售企業總量的28.1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37萬戶,佔港資總量的10.1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36萬戶,佔港資總量的10.06%。

記者:從地域分佈來看,港商在內地哪些地區投資較密集?

周石平:從地域分佈來看,港資企業絕大部分集中在內地東部沿海省份,其中東部地區實有港資企業為10.99萬戶,佔港資企業總量的80.75%,中部地區為1.35萬戶,佔總量的9.93%,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只佔總量的4.72%和4.59%。從具體省份分佈來看,廣東的港資企業佔到了內地全部港資企業的三分之一,為4.43萬戶,江浙滬一帶則集中了港資企業合計4.09萬戶。

年度新增港企呈穩步增長態勢

記者:多年來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在為便捷港企註冊、支持港企在內地發展,做出了哪些工作和努力?

周石平: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時提出,利用外資是我們的長期方針,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

近年來,內地與香港經濟交流與融合程度日益加深。 2015年11月27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新協議在香港簽署,標誌著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對進一步繁榮與創新兩地經濟意義重大。

記者:隨著CEPA的不斷推進,港資企業在內地投資註冊情況是否呈現出某些趨勢性變化?

周石平:隨著CEPA的不斷推進,年度新增港資企業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 2015年內地新增港資企業1.05萬戶,佔全部新增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總量的24.89%;新增投資總額2,256.93億美元,佔全部新增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總額的56.66%,新增註冊資本1,687.76億美元,佔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新增註冊資本總量的65.11%。

2013年以來,每年新增港資企業數量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2013年全年新增港資企業9,739戶,2014年全年新增1.03萬戶,增長5.92%,2015年全年新增1.05萬戶,同比增長2.03%。

近3年新增港資企業的投資總額和註冊資本規模呈快速增長態勢。其中,2014年新增投資總額1,792億美元,同比增長11.54%,2015年新增投資總額2,256.93億美元,同比增長25.90%。 2014年新增註冊資本總額1,18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9.02%,2015年新增投資總額1,687.76億美元,同比增長41.84%。

商事制度改革助推港資企業發展

記者:2014年3月1日起,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實施。工商總局如何具體推進這項改革?這將給廣大港企和外商帶來哪些好處?

周石平:商事制度改革旨在放寬市場准入,營造內外資寬鬆平等准入環境。 2015年3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政府做“減法”,自我革命、簡政放權,給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留出空間;投資者做“乘法”,抓住政府放權讓利的契機投資創業,創業創新活力深度激發。工商總局堅持“放、管、服”有機結合,堅持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在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推進工商登記註冊便利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具體內容,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改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為認繳登記制,取消註冊資本登記條件限制,有效降低了市場主體准入的資金門檻和投資者創業成本,提高了投資者和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二是改企業年檢制為年報公示制,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增強了企業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三是簡化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手續,堅持便利登記與加強管理有機結合,降低了創業成本;四是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 2015年11月1日起,工商總局企業名稱核准正式實現全程電子化辦理,做到包括港資企業在內的不含行政區劃企業名稱變更核准窗口前移到市縣、預先核准不需到工商總局,最大限度地方便申請人。

(二)全力推進“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 2015年10月1日,全國正式實施對包括港資企業在內的“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改變我國法人和其他組織長期存在“多頭賦碼”、“多碼共存”現象。通過在源頭統一賦碼,多次辦理改為一次辦理,“多碼”改為“一碼”,極大地方便市場主體辦理工商註冊登記,進一步為創業創新鬆綁,有效激發市場活力,也極大地推動了市場主體准入環節流程的有效整合。

(三)積極推動和落實“先照後證”改革。 “先證後照”改革為“先照後證”,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和舉措。 2014年以來,國務院共分三批審議決定將原來的226項前置審批中的152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調整或明確為後置審批事項,取消40項,決定保留了34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企業在申請設立登記時需要提交的前置審批檔,較改革前減少了85%。

(四)推進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審批體制改革。商務部製發《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備案管理辦法(試行)》,決定自2015年5月8日起,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對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將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及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管理。該辦法實施以來,備案工作進展順利。截至2015年10月底,工商總局指導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通過備案設立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4,323家,合同外資2,910.7億元人民幣,佔自貿試驗區全部新設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數及合同外資的比例分別為83.8%和73%。工商總局將會同商務部適時出台政策,支持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企業從事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將企業設立、變更及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此外,寬進嚴管,營造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寬進”與“嚴管”是商事制度改革“一鳥之兩翼,一車之雙輪”,是相得益彰的兩個方面,任一不可偏廢。 “車無轅而不行,人無信則不立。”誠實守法、誠信經營,是企業持續發展、市場經濟規範運行的關鍵。工商總局全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堅持放管結合,不斷完善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營造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具體措施包括:完善企業信用監管制度,做好信息公開公示,建立信用約束機制,切實加強市場監管等。

記者:商事制度改革已施行兩年,這期間,赴內地投資的港企數量有哪些變化?

周石平:從2014年3月到2015年底,共設立港資企業1.95萬戶,月均新增885戶,較改革前2013年月均新增戶數增長了9.00%;新增投資總額3,818.20億美元,月均新增173.55億美元,較改革前2013年月均增長29.60%;新增註冊資本總額2,734.07億美元,月均新增124.28億美元,較改革前增長了49.17%。可以看出,商事制度改革以後,港資企業的增長明顯提速。

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新增港資企業戶數在新增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設立企業總量中佔到了38.49%,較改革前增長了11個百分點;新增港資企業投資總額在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設立企業中佔到了69.39%,較改革前增長了2.48個百分點;新增註冊資本佔到了全部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設立企業總額的75.72%,較改革前增長了6.78個百分點。改革後設立的港資戶數和企業規模在新增外國(地區)來內地投資設立企業總量中都有所增長和提高。

記者:未來,工商總局是否會進一步便利和扶持港資企業來內地註冊發展?

周石平: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強調要“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促進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工商總局將堅持創新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著力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為廣大來內地投資興業的創業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