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分離勢力冒起反對派加劇“碎片化”
2月28日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旺角暴亂主要策動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取得百分之十五的選票,達到66,000票。“本土民主前線”是打著“本土”旗號,宣揚“香港自治”“自決”等分離主義思想的極端分離組織。梁天琦的“高票落選”,讓外界不得不關注這些冒稱“本土”之名,實則行分離乃至“港獨”路線的激進分離勢力的未來走向,以及其對於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的影響。預計激進分離勢力的冒起將令反對派的“碎片化”更加嚴重。建制派陣營必須作出應對,研究自身的“本土論述”,疏導善用“本土”訴求,將之引導成一股建設性的積極力量。同時,對於假借“本土”之名的分離行為和勢力,要堅決反對。
梁天琦等人的偽“本土”
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是每一個地方的人對他們自己鄉土的情懷,是從屬於國家意識下的一種地方意識。香港的“本土意識”來自港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的情懷,是“愛香港”的體現。在“一國兩制”的國情下,這種“本土意識”是以國家認同為前提的一種“鄉土情結”。“愛港”與“愛國”不能分離,沒有非此即彼的關係。然而,近來香港的一些激進反對勢力,利用香港市民的“本土”情懷,大搞政治操弄,蓄意將“本土”與分離主義乃至“港獨”捆綁。他們鼓噪出一套與國家區隔、與中央對立的荒誕“本土論述”,企圖以此偷天換日,推行“變種港獨”,令香港的“本土意識”從一開始就走上邪路。
梁天琦在新界東補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高票”是否說明其激進(極端)言行受到認可?是否說明其披掛的“本土派”外衣獲得賞識?又是否表明其代表的極端派(被某些媒體誤導為“本土派”)真如其所言的已與建制派和傳統反對派“三分天下”?事實並非如此。首先,梁天琦及其組織“本土民主前線”所宣稱的“本土”,其實是偽“本土”,即冒“本土”之名而行真分離的“港獨”之路,若干“愛香港”的本土人士,是拒絕這種假“本土”的,更不會與他們自認為是“一派”。其次,梁的“高票”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激進反對派的票倉。根據票站調查,梁天琦得票最多的20個票站,正正是社民連梁國雄、人民力量陳志全、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在上屆新界東選舉的票倉,三人在這20個票站的得票都遠高於其平均得票。即是說,儘管三人明確表態支持公民黨楊岳橋,但其大多數支持者並沒有聽從他們的呼籲,而是投向梁天琦。二是公屋及青年票,梁天琦得票最多的20個票站,主要屬於公屋區,加上梁對於一部分青年“首投族”有吸引力,成為其主要票源。三是被迷惑的“本土”支持者。此次補選沒有其他主打“本土”的候選人,因而產生了“集中效應”,不少懷有“香港本土情結”的支持者儘管不完全認同梁天琦的激進主張,但在沒有選擇之下也投了他一票。從其得票分布來看,籠統地稱這些投票者都認同梁天琦的偽“本土”路線,甚至說是支持激進分離乃至“港獨”路線,並不準確。
但是,梁的得票起碼反映了以“本土民主前線”等極端組織為代表的激進分離勢力,已經開始抬頭。這些激進分離勢力,明修“本土”棧道,暗渡“港獨”陳倉,正磨拳擦掌,覬覦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
反對派將迎來回歸以後最大規模內鬥重組
去年區議會選舉,不少打出“本土政綱”的“政治素人”最終上位,反映了“本土路線”對於選民有一定吸引力。加上受到新界東補選結果以及立法會選舉臨近的刺激,反對派紛紛借“本土”名義,籌備參選立法會,當中包括黃毓民、黃洋達、陳雲等人合組的名單;學民思潮與學聯即將組成的新政黨;人民力量與社民連的聯盟;以及極端“港獨派”和靠擺本土路線的傳統反對派政團等。可以預期,9月立法會選舉將會變成一場名副其實的混戰,並將帶來三個影響:一是根據梁天琦在新界東補選的得票率估算,像“本土民主前線”、“熱血公民”、“城邦派”等代表的激進分離勢力,很有可能在五區都能至少取得一席。而他們的支持者大多與反對派的支持者重疊,即是說不少原來屬於傳統反對派政黨的選票,將會流向激進分離勢力的候選人,這對此前也較為激進的反對派政團如人民力量、社民連的影響最大。
二是激進分離勢力的冒起將令反對派的“碎片化”更加嚴重,這不單見於反對派內部互鬥,例如在新界東補選時,公民黨被激進分離勢力批評為“老泛民”,甚至連梁國雄也被他們大肆攻擊,而且就算是同屬“激進分離”的陣營內部,都不容易協調,例如新界東就出現互爭議席的情況。結果是整個反對派“碎片化”情況嚴重,選舉協調只會難上加難,互相搶票互相攻擊將成反對派的“新常態”,戴耀廷的“雷動計劃”恐怕只會是一廂情願。
三是反對派將迎來回歸以後最大規模的重組。去年區議會選舉結果已顯示人心思變,而打出“本土”旗號正滿足了一些選民思變的期望,成為選舉受益者。隨著激進分離勢力紛紛借“本土”之名衝上政治舞台,加上多個傳統反對派政黨又進行新舊交替,估計在9月之後,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將人面全非,香港的政治生態也將丕變。
如何因應假借“本土”之名的激進分離勢力的冒起,以及如何對“本土意識”進行疏導善用,首先是要做好建制派的本土論述,對“本土”訴求作出積極回應,將“本土意識”引導成一股建設性的力量。其次,做好區別對待,對於假“本土”實分離甚至“港獨”的行為和勢力,要徹底揭露,嚴厲駁斥,堅決打擊,讓社會認清他們的真面目。
(作者係香港文化協進智庫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