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界人士熱議內地投資前景

香港工商界人士熱議內地投資前景

33日至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與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北京順利舉行。其中,36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123名全國政協特邀香港人士出席了今年的兩會。“十三五”開局、“一帶一路”動、“中國製造2025”實施……這些將對中國未來生深遠影響的議題使得今年的兩會尤其受到外界矚目。面對祖國改革的巨輪再次起航,香港該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抓住當前機遇融入國家的發展宏圖,成了今年兩會香港與會人士的討論焦點。

地長期作為香港向外投資的最主要目的地,香港商界對地的營商環境和發展前景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和認識。香港參會團中多名商界人士向本刊記者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地投資環境較往昔大有改善

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自1985年起開始在地營商建廠,據他介紹,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地的輕紡工業還比較落後,很多都需要進口,所以他最早在地做化纖貿易。直到1988年,施榮懷和華潤集團、上海針棉織品公司在上海崇明島合資建起了第一座紡紗廠。後來,他在地的投資事業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一起前進,逐漸從紡織業做到房地,從上海發展到湖南、江蘇、廣東和福建。

施榮懷講道,地原先的投資環境沒有現在好。早期建廠都必須是中外合資,不可以是外商獨資,而合資企業的成功率相對比較低。施榮懷回憶,因為地許多業是公共資,那個時候做起生意來不是完全從商業角度考慮,而且人事變動比較頻繁,投資環境保守,人的思維也保守。

起現在地的投資環境,施榮懷感慨大不一樣:“現在地的思路和變革走得不比香港慢。以前感覺很多時候是香港主導,帶著地發展,但現在倒了過來。”

另一位全國政協委員譚錦球也對地投資環境的變化深有感觸。譚錦球主要經營碼頭倉儲、造紙廠、房地等項目,業遍及廣東、廣西、四川和江蘇。他告訴本刊記者,自己也曾遇到過不能獨資成立公司的情況,合作雙方有時候把精力耗費在爭議上,很難進一步去談發展。但現在國家推出了各項便利投資者的政策,比如簡政放權、簡化手續、降低准入門檻等,極大地方便了港人赴地投資,他希望這項事業能進一步推動下去。

GDP增速放緩不影響地經濟前景

2015年,中國經濟在國外的複雜形勢下,國最終實現6.9%增長,達到67.7萬億元。相較過去十幾年的高位增長,6.9%的增速有所放緩,於是國際輿論出現了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那麼,在地投資幾十年的港商們真的感到中國經濟形勢走低、無錢可賺了嗎?非也!

施榮懷聽了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瀏覽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他感到,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還是在保持高速增長,雖然比以前雙位數的增長慢了,但是那麼龐大的經濟體,年均6.5%的增長就是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中國未來經濟前景仍相當得看好。

譚錦球,實際整個國際經濟下行的壓力都很大,但是中國還能從各個層面來優化自己的發展前景。他隨即提出兩方面建議:減和科技創新。他,現在人力成本已經取代融資成本,成為企業最大的負擔。許多國家都是以科技創新帶動工業發展,可以把創新和科研的費用直接打到費裡,作為收成本,以此來減輕企業收負擔,並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

至於之前有港商從地撤資,譚錦球分析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整個經濟環境不太好,地勞工成本增加,而其他國家在廉價勞工方面相對較有優勢。還有一些企業撤資是因為工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競爭力。

施榮懷表示,發展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他過去也有賣掉一些地工廠,但同時還會再投資地其它業。現在地的發展機不可失,大家要好好把握。全國政協委員羅康瑞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回答道,雖然地經濟增速放緩,但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他自己也會繼續投資地。

地掘金空間依然巨大

多名政協委員在採訪過程中都提到,過去地經濟剛起步,投資空間大,賺錢機會多。現在隨著能過剩、生態染等一系列問題的生,是不是地掘金的熱土被挖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有輿論稱實體經濟不景氣,但作為一名實業家,譚錦球注意到了“中國製造2025”的商機。他指出,“中國製造2025”要讓中國工業發展出去,不是重操那些落後工業,而是要把工業和創新科技聯繫起來,使“中國製造”打入國際品牌之列。他現在特別看好創新領域的投資空間。

“當所有人都覺得工業、製造業難做的時候,我覺得往往這就是機會。”同樣深耕於製造業的施榮懷,也看好未來中國製造業的前景,但他認為要向高端領域拓展。施榮懷指出,在不少地方,傳統製造業因為生成本上升、技術落後等原因失去了發展優勢,但像北京、深圳這些城市目前都有很成熟、先進的高新技術團隊,未來他將利用好地的這些人才優勢,把自己的業做成自動化程度高及附加高的製造業。

全國政協委員陳鑑林,大家更多的是知曉他在香港立法會的議員身份。其實陳鑑林早年也有豐富的營商經歷,並且最近幾年還在地投資了項目。他補充,科技創新和人才都是成功發展的條件,但要繼續吸引外資,地有些地區的營商規範還需完善,要避免貪腐敗、庸政懶政、不守承諾和侵佔投資者利益的情況。過去幾年,陳鑑林多次向全國政協提交相關提案,呼籲維護外來投資者的正當合法權益。他:“徹底改善投資環境,有助增強廣大投資者的信心。”

香港亟需抓住“一帶一路”歷史機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最新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都提出,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提升經濟競爭力,深化地與港澳合作。

關於香港的眾多獨特優勢,自不必多,在新任香港貿發局主席羅康瑞看來,現在正巧有一個得天獨厚、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青睞於香港,那就是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

20153月,中國發布“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規劃。這個願景規劃,貫穿著沿線亞、非、歐三大洲的65個國家,涉及44億人口,佔全球GDP29%。“一帶一路”需要的資金龐大,僅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年就需要8,000億美元,一個國家無法承擔所有的融資安排。

“一帶一路”要落實推行,除需要各國政商界支持合作之外,更需要一個可靠、中立和國際性的平台,支援各地政府及企業的投資和商務活動。羅康瑞,香港有許多優勢可以發揮作用,能扮演“一帶一路”計劃中的市場化平台角色。

據統計,中國地對外投資中,60%以上是流向香港或者經由香港流向國外,地已成為香港第二大投資來源地。羅康瑞指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和環球投資樞紐,有豐富的國際和國營商經驗,市場開放、自由和高度國際化,而且國際專業人才雲集。在“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作為“一帶一路”的服務平台,香港定能扮演國際樞紐角色,擔當“超級連絡人”。具體來看,他認為,除了為“一帶一路”各地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資金外,香港還可負責資管理、風險管理、離岸人民幣服務和保險服務等業務。

“香港的經濟發展是有壓力的,若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香港自身發展有很大支持。”羅康瑞希望香港能把握住這一全新機遇,尤其負責“市場化”部分,帶動地和全球企業尋找新市場、開拓新領域,同時也推動香港本身的經濟發展。

據羅康瑞介紹,香港貿發局去年年底專門開通“一帶一路”資訊網站,獲得25.5萬次點擊,其中19%點擊率來自地,53%來自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11.7%是香港企業。今年518日,香港貿發局將在港舉辦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