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關係會“變天”嗎?
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舉吳廷覺為緬甸新總統,這是緬甸50多年來首位沒有軍方背景的總統。吳廷覺之前少為人知,許多外媒甚至將其描述為“昂山素季的司機”。新總統不僅對世界來說是陌生的,對中國來說也是陌生的。有外媒猜測稱,新總統就任後,對華政策可能會出現大幅轉變,將重新審查中國在緬甸的投資項目和合作協議。中緬關係真的會出現“變天”嗎?
昂山素季將“垂簾聽政”
過去幾十年來,西方以緬甸實行軍政府統治為由,對其進行制裁孤立和滲透與演變,竭力扶植以昂山素季為首的民盟,把昂山素季譽為緬甸的“曼德拉”。這使得緬甸軍政府向中國靠近,被認為是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2015年緬甸大選後,民盟贏得多數選票,緬甸出現了“政權更迭”和“變色”。
由於以昂山素季為首的民盟一直得到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因而這次緬甸新總統的就位,在一些外媒看來是西方在緬甸的勝利,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打擊。有的分析進一步認為,緬甸政局“變天”,新總統對華沒有好感,將會重新審視前政府簽訂的所有對華合同與協議,中國在緬甸的許多投資項目將出現暫停甚至擱淺。這樣的先例在近年來“變天”後的希臘、斯里蘭卡、泰國等都曾出現過。
新總統吳廷覺是昂山素季的心腹,昂山素季已經公開聲稱,自己將超越總統之上,“垂簾聽政”。因此,決定今後緬甸對華政策的真正決策者將是昂山素季。西方媒體認為,昂山素季的丈夫和孩子都是英國國籍,自己又在國外生活多年,經常往返西方各國,與西方政要保持著良好的個人關係,力主推動緬甸走西方式民主道路,因而,新政權將會在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上與西方具有天然的親近,緬甸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向西方傾斜,對華政策將受到影響,緬甸將不再是中國在東盟的“盟友”,甚至不再是重要的戰略夥伴。
昂山素季對華政策的務實性
緬甸政權的確“變天”了,但並不意味著緬甸對華政策就“變天”了。中緬關係源遠流長,二戰結束以來的中緬雖然有波折,但總體是不斷發展的,日益緊密的。當前中國在緬甸的投資、貿易是緬甸必不可少的,中緬已經形成了日益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中國需要緬甸,緬甸也離不開中國。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邊境地區民族相同,文化相近,尤其是天然的鄰居關係決定了緬甸在任何時期都不可能離開中國,更不可能與中國鬧僵。不僅緬甸軍政府認識到這點,昂山素季代表的民盟也日益認識到這點。
緬甸外交政策的轉型並不是從現在開始的,而是從2009年緬甸軍政府允許多黨制、開放黨禁、吸引西方資本開始,就逐步調整了對中國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開始推行了“平衡外交”。此後,西方逐步放寬直至解除了對緬甸的制裁,西方資本開始大舉進入緬甸。中緬關係經受了這種轉型和調整,逐步形成了更趨務實的良好關係。緬甸新政權執政,只能是繼續在大國間採取“平衡外交”,不可能會走得過遠、過激。
昂山素季雖然深受西方影響,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制度,但不能因此給其貼上“西方標籤”。昂山素季畢竟是緬甸民族獨立運動領袖昂山之女,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懷。昂山素季越來越明白,一切西方的東西都必須立足緬甸的國情、民情,近年來昂山素季在緬甸國內與緬甸軍政府、少數民族、其他黨派的鬥爭中,日益變得理性和現實,逐步接受了循序漸進推進緬甸轉型發展的理念。
昂山素季也越來越認識到對華政策的重要性,並在實踐中日趨理性和務實。去年6月10日,應中聯部邀請,昂山素季率領民盟代表團首次訪華,並與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會晤。昂山素季在會晤中表示,緬中兩國是鄰居,而鄰居是不可選擇的。致力於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至關重要。這次訪問不僅進一步改善了昂山素季的對華認識,而且向外界發出了昂山素季重視和發展對華關係的積極信號。
對中國來說,緬甸採取何種制度、走什麼樣的道路,完全是其內政,中國從不干預。中國關心的是緬甸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緬甸國內各派勢力若能以這次大選為契機,真正走向和解並實現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將為中國在緬甸的投資創造更好的條件和保障,這恰恰是中國最願看到的。昂山素季曾承諾要把民族和解作為未來“最優先的工作”。如果新政府能夠解決長期困擾緬甸國內穩定的民族問題,不僅為緬甸創造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也將有利於中國邊境的安寧穩定,避免緬北再生戰事殃及中國邊境安全。
中國仍在中緬關係中佔據主動
緬甸新政府對華政策如何發展,不僅取決於昂山素季為代表的民盟,也取決於中國政府的態度和運籌。緬甸政府的政治轉型是趨勢,也是客觀事實。中緬關係必須順應這種趨勢,及時做出調整,才能保持並推動中緬關係順利健康發展。
過去幾年,中國妥善應對緬甸國內政治轉型,積極推進對緬甸的睦鄰友好外交,全方位發展與緬甸各方關係,不僅保持與軍政府的傳統友誼,也積極與以昂山素季為首的民盟等其他黨派發展關係,同時注重與緬甸民眾、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加強聯繫。這對推動中緬關係轉型和確保政權更迭後的緬甸新政府對華政策平穩過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主動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經濟利益紐帶。中國積極倡議和推動“一帶一路”在緬甸落地,加大對緬甸投資和貿易,形成了中緬“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共同體,這是確保中緬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只要經濟紐帶拉緊,不擔心緬甸會不搭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順風車”。
其次是地緣和戰略親近。中緬一衣帶水,天然的鄰居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背靠中國這個大樹,只有與中國處理好關係,才能贏得緬甸自身的安全和發展。
第三是緬北武裝問題。緬北少數民族武裝長期自治,緬甸中央政府一直未能實現對其有效統治和收編。這些少數民族與中國接壤,有的與中國有天然的親近感。緬甸要實現國內民族和解,離不開中國的支持,這也是緬甸歷屆中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都必須有正視的。
(作者係中央部委研究員)
關注紫荊,獲取更多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