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解決城市交通難題

編者按:

當今世界城市化呈現急速發展之勢,隨之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城市病”,對社會的影響和困擾日益增大。城市治理或“城市病”的“防治”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課題。香港是排名世界前列的國際化大都市,在城市發展歷程中,成功治理了一系列衍生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大都市建設和管理經驗,其城市規劃、市政建設、交通管理、公共服務等水平皆為世界一流。

鑒此,本刊自今期起開設“香港經驗”專欄,特邀香港特區政府各部門負責人以及相關機構專家等介紹香港城市建設及管理的做法與經驗,以饗讀者,並期望對地及世界各地創新城市管理有所借鑒。

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署長楊何蓓茵

香港作為世界級國際都會,雖然地狹人多、寸土寸金,但擁有高效率的交通網絡。這個現代化的網絡由四通八達的鐵路系統,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巴士、小型巴士、電車、渡輪,以至個人化的計程車等所組成。

目前全港每天約有1,200萬乘客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佔整體出行人次的九成,比率可是全世界最高。當中逾五百萬人次使用不佔路面的鐵路系統,緊接其後的是專營巴士服務,每日使用人次接近四百萬。香港一向地少人多,加上環境和社會的限制,道路網絡的擴展速度根本無法應付持續增長的交通需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路面讓數百萬人有效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對運輸署來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特區政府一直多管齊下,處理交通擠塞問題,包括致力改善交通基建(如擴展鐵路網絡及改善行人設施)和公共交通系統。而為讓有限的路面空間發揮最大效益,特區政府亦透過各種交通管理政策、減少擁有及使用車輛的措施、加強交通違例執法和應用資訊科技向道路使用者發放交通資訊,以管理好道路的使用。

巴士路線重組

在改善公共交通系統方面,運輸署一直積極與各公共交通營辦商合作,務求提升其服務效率,其中一項着力推動的是巴士路線重組。專營巴士是鐵路以外另一重要的集體運輸工具,基於香港可供使用的路面實在有限,而近年車輛又不斷增加,因此應更有效率地運用巴士資源。巴士路線重組,除了可善用巴士資源及提高服務網絡效率外,亦可紓緩交通擠塞和減少路邊空氣染。顧名思義,巴士路線重組並非只是刪減路線或班次,而是把巴士資源整合,用在最有需要的地方。透過重組計劃,可以取消載客率低的路線、整合路線重叠的服務、修改行車迂迴的路線、減少使用率嚴重偏低的班次。巴士公司可利用節省了的資源開辦新路線或加強現有的班次,令巴士服務更具吸引力,減低市民使用私家車的意欲。

此外,為配合新鐵路線用,運輸署會評估新鐵路項目對路面公共交通服務的影響,制定一系列公共交通服務(包括專營巴士及專線小巴)重組計劃,務求令公共交通服務更具效益和切合市民的實際需要。其中包括刪減或合併因乘客改乘鐵路而客量大為減少的服務,及開辦接駁鐵路站和一些在鐵路站步行距離以外的地點的路線。過程中,運輸署會適時諮詢地區議會對重組計劃的意見,因為巴士和專線小巴服務的對象是社區的乘客,我們要爭取社區對路線重組計劃的支持,以落實重組方案。

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

如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大都市一樣,儘管香港運輸署致力提升公共交通網絡的效率,香港的交通擠塞仍有不斷惡化的趨勢。其中一個主因是車輛數目持續增長,令車輛爭相使用路面空間的情況日趨激烈,路上常常出現長車龍,令駕駛者和乘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在路上等候。

面臨新出現的問題,香港政府部門積極採取新的措施,以應對這一問題。香港的交通諮詢委員會(交諮會)應特區政府的要求,在2014年就本港交通擠塞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共12項短、中及長期建議。政府原則上接受這些建議。而交諮會的其中一個建議,就是促請政府盡早籌劃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並認為中環是一個合適的試點,因為它是本港的商業中心區,區主要路段經常出現嚴重擠塞。另一方面,區亦有多種公共交通工具供市民選用,而且本港也正在港島北岸興建一條連接北角至中環的繞道,當這條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後,可為並非以中環為起點或終點的駕駛者提供不收費的替代路線,讓這些車輛可以不經收費區。

電子道路收費是基於“用者自付”原則,透過在繁忙時間向使用收費區道路的駕駛者徵費,令部分駕駛者改乘公共交通工具進入收費區,或於非收費、低收費時段才駕車進入收費區。由於少了部分的汽車流量,交通擠塞以至於路邊空氣質素都可以得到改善,為社會整體,以至每一個人(無論是駕駛者、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或行人)都帶來裨益。

特區政府在去年12月就《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是籌劃工作的第一環,一方面讓市民對電子道路收費有基本的認識,引發討論及凝聚共識,另一方面讓政府聽取各方對先導計劃各基本元素的意見,包括收費的範圍、機制、時段、水平和科技等。根據海外經驗,由開始籌劃至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是需要數以年計的時間,因此有需要把握時間現在就開始籌劃的工作,並就如何推行先導計劃凝聚共識,為先導計劃訂定路向。

運輸署現正積極地整理在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期間所收集到的意見,稍後將會委聘顧問專家進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擬定較具體的方案,再透過第二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聽取市民的意見。日後當定出具體的落實方案後,特區政府仍需草擬相關法例及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詳細設計,工程建造,儀器安裝及測試等工作,才能正式推行。

在應對交通擠塞問題時,沒有單一的方案,必須多管齊下。以中環為例,單靠巴士路線重組不能解決中環的交通擠塞,過度削減巴士路線及班次只會令巴士服務失去吸引力,效果適得其反。透過電子道路收費可以減低汽車流量,改善中環一帶的交通擠塞,巴士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會因行程時間減少而受惠,巴士班次更為穩定,令巴士服務更具吸引力。

交通擠塞對社會的經濟、空氣質素,以至城市的形象都有不良影響,因此,解決交通擠塞問題刻不容緩。特區政府會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紓緩交通擠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