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經歷考驗的“一國兩制”將更具生機與活力
“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快19年了,取得了重大成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保證了國家主權完整,香港政權實現了和平回歸;二是保證了香港的繁榮穩定;三是保證了香港人原有的製度和生活方式基本不變,馬照跑,舞照跳。這些成績,舉世矚目,無法抹殺。
對“一國兩制”在香港能否成功實施,國際社會一開始充滿質疑與否認的聲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在封面文章《香港之死》中直接宣布,香港未來的赤裸裸的結果就是兩個字:玩完。但香港回歸後,兩地關係穩步向前,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香港成功傳遞,香港市民的國家認同感不斷提升,同年的汶川大地震後,香港市民感同身受,向災區同胞慷慨解囊,香港立法會共撥款捐助90億港元,民間捐款達130億港元。可以說,那是兩地關係的“蜜月期”,是“一國兩制”實施較為順暢的時期,《財富》雜誌也在香港回歸10週年時發表文章《香港根本死不了》。
最近幾年,兩地交往過程中出現一些新情況,諸如“雙非問題”“反國教”“反水貨客”“高鐵建設”等,引起社會激烈爭論,兩地民眾也有不同看法。這些情況導致懷疑和否認“一國兩制”的聲音又多了起來,有人主張“一國一制”,有人提出“一國一邦”,全民“公投”,甚至命運“自決”。極個別人甚至鼓吹“港獨”,歪曲和割裂“一國”與“兩制”有機聯繫的看法一時間擴大了市場,儘管鼓吹這些極端觀點的人代表不了主流民意,但也造成了惡劣的負面影響,使兩地關係急劇降溫,“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已經由“蜜月期”步入“考驗期”。這種種情況看似出現得十分突兀,但早有預兆,有些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早已存在,必會發生的。
首先,兩地曾經長期分離,現在彼此看法有些差異很正常。香港和內地雖然一河之隔,但走過了不同的發展之路,無論是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模式還是生活方式,兩地都存在很大差異,現在有些爭論,不過是彼此不夠了解,不互相體諒所引發的。
其次,兩地實力消長,確實讓部分香港人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內地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實力與香港存在較大差異,1979年內地的GDP總量是2,600億美元,2015年內地GDP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香港的GDP曾經佔全國GDP總量的約20%,但是這一佔比逐年下降,2014年降至2.87%。北京、上海、廣州的GDP也先後超越香港。雖然香港在回歸後經濟發展並不差,GDP由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013年的2.12萬億港元,年均實質增長3.4%,比照發達國家和地區,這樣的成績還算靚麗,但無法與內地的高速發展相比。伴隨香港和內地此消彼長的發展趨勢,兩地都出現了不少非理性的看法,有的香港人刻意放大內地經濟發展過程的負面因素,有的內地人看不到香港的價值,片面“唱衰”香港,這些觀點長期積累,廣泛傳播,無形中更是加劇了兩地的對立情緒。
第三,有人刻意歪曲“一國兩制”,劉兆佳教授稱之為對“一國兩制”的“另類詮釋”。一部分人沒有真正、完整的了解“一國兩制”的內容,沒有真正按照基本法和香港有關法律辦事,而是為了自身或者某個團體的私利,故意散播仇恨,製造對立,激化矛盾,企圖抹黑、甚至以“兩制”對抗“一國”,散播分離主義思想。
對香港出現的這些新情況,一定要高度重視,對兩地交往過程中的摩擦與矛盾,也不能掉以輕心。但也要看到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何況“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構想,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這完全不代表“一國兩制”不成功,與“一國兩制”取得的成績相比,這些問題都無傷大局,中央政府和香港都有足夠的智慧、勇氣和能力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一國兩制”有堅實的政治法律基礎。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發展一貫重視支持,多次強調“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
其次,兩地交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基礎。儘管香港被殖民統治長達一百多年,但正如香港基本法序言第一句所講的那樣,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兩地華人有相同的血緣,香港的飲食、語言、風俗習慣等與嶺南地區大同小異,兩地一家人的基礎牢不可破。
第三,兩地合作有互惠互利的現實基礎。內地具有龐大的經濟規模,香港是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兩地完全可以合作共贏。 2003年,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CEPA,對內地和香港的經濟互動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今內地和香港交往已經十分密切,比如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香港也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出口市場之一。商務部台港澳司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為3,443.4億美元,佔內地對外貿易總額的8.7%。以後兩地的交流會更加頻密,兩地的民眾也會在這種交往中不斷消除誤解,加強了解,增進情感。
我相信“一國兩制”經得起考驗,風雨過後是彩虹,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歷過考驗的“一國兩制”,不斷解決了在實施過程中的暴露出來的問題,因而必將比一帆風順的“一國兩制”更俱生機與活力。兩地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香港要相信和內地保持密切聯繫,不會削弱香港的獨特地位,內地也要相信“港味”十足的香港能在基本法的框架下處理好自身問題。換句話說,兩地都少做讓對方失去信心的事情,香港應該避免“佔中”和“旺角暴亂”這樣的事情發生,少讓中央政府和內地民眾感覺到國家的主權和整體利益受到挑戰,當然,內地民眾也要理解香港人的憂慮和困惑,也要讓香港人相信,香港固有價值、生活方式和行事作風不會遭受侵害。只有這樣,“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才會不斷發展,更趨完善,才能由“考驗期”,進入兩地知己知彼、相識相知的“成熟期”。
內地著名學者費孝通說過四個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值得兩地民眾參考,就是說,香港和內地都要發揚光大自己的優點,但也要看到對方的優點,這樣兩地的優勢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繼續保證國家和香港的繁榮穩定,保證“一國兩制”健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