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紅:最是那一抹喜氣的中國紅

蘇州相王弄是玉雕愛好者的聖地,僅做玉雕的作坊就有上千家,手藝人最集中,也是全國最大的玉雕集散地。相王弄繁華,轉過東燒香小橋,走進支巷,又是另一番天地。支巷只兩米來寬,店鋪林立,飄揚著各種玉雕幌子,把巷子原本就不開闊的空間擠得水泄不通,南紅便隱匿在這裡。在行業劃分上,南紅其實也被歸到玉雕的範疇,爲了區別傳統的玉雕和新崛起的南紅,通常把前者稱爲「白玉」,後者稱爲「紅玉」。


南紅:最是那一抹喜氣的中國紅

相王弄,石醒時

兜兜轉轉,跨過石拱橋,終於找到「醒石軒」。店面只有10平方米,環繞店墻壁上的橱窗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南紅雕件。南紅雕刻師丁醒正坐在偌大的工作台前,手上拿著一塊紅色石頭仔細端詳。兩三分鐘時間手起筆落,石頭上就出來一幅溫婉如仙的素描仕女圖。完工後,丁醒把手上的紅石頭放入工作台上的木托盤中,大大小小的紅色石頭竟有二三十塊之多,繪了花鳥的、水鄉風情的,但各種風韵萬千的美人兒則佔大多數。

南紅:最是那一抹喜氣的中國紅

1988年出生的丁醒入行已十餘載。 2004年,他16歲,沒選擇參加高考,丁醒到了舅舅湯繼文的玉雕作坊做學徒。丁醒想法很單純:自己喜歡美女,希望能把自己的夢中情人做成實物捧在手心。舅舅湯繼文是江蘇省級的玉雕大師,跟舅舅做學徒顯然比參加高考距親手雕美女的理想更接近。丁醒一呆就是5年,基本手藝學會了,他想去闖一下。

2009年,21歲的丁醒隻身來到上海。選擇上海,是因爲海派玉雕風格在全國獨樹一幟,丁醒想把海派技法融會貫通。丁醒發現,玉雕大師之所以能雕出精美玉器,是因爲他們都有高超的繪畫技巧。正好玉雕廠旁有一家美院高考培訓班,玉雕廠下班時,培訓班才開始上課。他選擇了上課。「在培訓班當了一年的旁聽生,是我玉雕生涯最難忘的時光。我訓練畫幾百張繪畫才得來的構圖技巧,成為我南紅創作中最大的資本!」

南紅:最是那一抹喜氣的中國紅

丁醒的作坊保持著前店後坊的格局,「後坊」設在一樓,擺了兩排共計十多台雕刻台。南紅雕刻和玉雕製作一樣,分爲畫稿、雕刻、打磨、拋光幾個環節。別的工作室畫稿需要先專門畫在紙上,再按紙上的圖案臨摹在南紅上,而丁醒藝高人膽大,直接在南紅上畫稿。這樣放膽去做,是因爲丁醒經過海派玉雕的洗禮,設計前衛,畫風新穎,又兼具蘇州工雕刻細膩,綫條優美的特質。因而工作室創立後就發展迅速,已成爲蘇州玉雕界特別是南紅圈中最矚目的新星。他的《水鄉情》獲得蘇州玉雕最高獎「陸子岡杯金獎」;而南紅美女圖《貴妃醉酒》榮獲首屆中國蘇州民間藝術南紅銀獎。


南紅:最是那一抹喜氣的中國紅

2012年,丁醒又隻身來到蘇州,在相王弄這臨水枕橋的地方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名為「醒石軒」,一是因為自己名字中有一個醒字,二最重要的是寓意整個南紅的現狀:眾人以為南紅是一種全新的工藝品,其實南紅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最名貴的寶石之一。只不過南紅的傳承過程中出現了斷層,因而不像白玉那樣爲國人所知罷了。


國色南紅

「南紅之所以能突然紅起來,不是因爲白玉衰落了,恰恰相反,是因爲白玉太瘋狂了,石料太貴,逼得我們手藝人不得不另闢蹊徑!」在十全街最核心地帶,李棟坐在自己的「手藝人玉雕工作室」侃侃而談。李棟雖然也是一名80後,但卻是蘇州南紅界的元老級人物,他的身份是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南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南紅:最是那一抹喜氣的中國紅

李棟工作室雖然仍是前店後坊格局,但已慢慢脫離作坊概念,有了現代公司的氣象。曾幾何時,他也是半路棄白玉而置身南紅的「叛徒」。李棟上學時迷上了繪畫和雕刻,正好家旁邊就是徐州玉雕廠,逃課偷師看玉雕師們雕刻就成了常態。耳濡目染後,他暗下決心,成為手藝人。李棟說:「2006年,我察覺到市場上出現了用南紅做的的朝珠,材質極好,但是賣得極便宜,才幾塊錢一串。那時市場上白玉原料價格已經漲得讓手藝人不能承受了,于是我决定嘗試,用做白玉的手藝精雕南紅做擺件。結果,擺件一出來就被廣東人收走。我做多少,他們收多少。」



看到南紅巨大的市場潜力,李棟當機立斷,把自己的工作室的方向調整爲南紅專業戶。他自己也隻身前往南紅原產地。「那時的南紅便宜得驚人。南紅籽料才200塊錢一斤。」如今,越來越多的玉雕藝人投身到南紅製作中來,特別像今年,因爲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瘋狂了近十年的南紅慢慢開始趨于理性。李棟說:「不管市場環境怎麽變,做南紅的方向不會變,因爲我對南紅的顔色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