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殺契約」成效有多大?
自去年9月開學至今,香港已有逾20名學生自殺,情況令人憂慮。為防止學生自殺,教育局推出「不自殺契約」,要學生簽名,承諾自己由一個時間到另一個時間內不會傷害自己或自殺。「不自殺契約」是協助意欲尋死人士的輔導工具之一,在外國十分常用。它需配合整個輔導而行,通常在輔導已有一定成果後,才由社工跟受助者簽訂。「不自殺契約」成效究竟有多大在社會引起廣泛討論,聽聽九龍塘學校6位中五生和通識科老師陳奕偉對學生自殺問題及「不自殺契約」成效的看法吧!
壓力大是自殺主因
對於學生自殺事件頻發的問題,社會上不少人都歸因於現今學習壓力過大,6位參與討論的同學都深以為然。李昀蕊指出不少香港學生在讀書之餘還要參加其他各種課外活動,她以自己平時要學琴和跳舞為例,指自己的時間經常不夠用。她又指,不少家長對自己子女都抱有高期望,如果學生沒有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會被家長訓斥。劉思慧亦指出部份學童從幼稚園開始就參加不少興趣班,甚至一周要上十幾個學習班和興趣班,而且香港的大學學位少,門檻高,能夠成功升讀大學的學生鳳毛麟角。陳迦諾也認為學生壓力大的原因在於香港的競爭激烈,在許多人眼中讀不了大學就無法找到好工作,會被視為失敗者。除了讀書之外,不少家長都要求子女成為全才的學生,令學生分身不暇。劉國盛認為香港學生最大的壓力來自家長施加的精神壓力,很多家長甚至認為子女拿5**也並非難事,這會加劇成績偏低學生的自卑感。
劉國盛又指出部份香港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較弱,是「溫室裡的花朵」,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在考試中遭遇一點挫折便難以承受。林嘉蔚引用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中心總監葉兆輝的分析指,現在的傳媒過於細緻去描述學生自殺的方式和過程,造成部份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學生模仿,導致自殺事件頻發。陳迦諾以親身經歷為例,他曾向父親反映學習壓力大,希望休息一下。不過他父親卻冷冷地回應:「誰工作不辛苦啊,作為學生你就要好好讀書!」他認為造成學生自殺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父母沒有花時間關心子女。即使不少家長在物質上能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缺乏對子女精神和心理上的關懷。
「契約」成效意見不一
教育局推出「不自殺契約」,大部份同學都認為成效不大。劉國盛、郭芷盈認為若學生真的下定決心輕生,便不會考慮其他。林嘉蔚指外國有學生簽署「不自殺契約」後仍選擇輕生,所以「不自殺契約」實際作用不大。劉思慧、李昀蕊則認為簽了「不自殺契約」不等於能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
陳迦諾則與其他同學意見相反,他認為「不自殺契約」能起到一定作用,簽署了契約的學生可能會形成一種責任,因為此前已允諾社工不會自殺,當自己有輕生念頭時會停下來認真想一想是否要「違約」,所以「不自殺契約」令學生不至於完全絕望灰心。而且在簽訂契約時,契約有很多應對困難防止自殺的指引,對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有一定幫助。通識科老師陳奕偉則支持學生與社工訂下「不自殺契約」,因為很多人自殺也是出於一時衝動,履行此前訂下的約定對學生來說是防止輕生的最大動力。再者,如果學生事前已經思考過如何處理類似問題時,當真的面對困難時便可以冷靜面對,減少自殺的可能性。
讓學生讀書「辛而不苦」
對於如何舒緩壓力,同學們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李昀蕊指出家長對子女的態度是最直接影響學生情緒的因素,她認為如果學生真的面對困難,應該敞開心扉與家長詳談。劉思慧則認為,家長平時工作較忙,未必經常有時間和子女溝通。她認為學校應該多開設一些講座和活動,提供足夠的輔導,幫助學生舒緩壓力。陳迦諾則認為學校老師也要忙於幫助學生提高成績,所以他建議學生遇到問題應及時求助於駐校社工。他又指出現在很多香港學生都只想到自己,其實身邊還有家人、朋友,輕生會為他們帶來無盡的悲痛,所以應該多考慮身邊人的感受,不要輕易自殺。劉國盛則認為學生無法改變現行的教育模式,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學會慢慢適應壓力,將壓力變成學習的動力。不過郭芷盈則認為,學生已將學習當成是任務,因此比較難將其轉化為興趣。她和林嘉蔚都建議找一些積極、理性、正面的朋友傾訴,互相鼓勵,並且可以通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減壓。
陳奕偉老師對學生輕生事件感到惋惜。他認為學生學習壓力固然大,但不能因為壓力大便輕生,這是一種逃避。一個人面對壓力,如果覺得有意義應該也會積極面對。因此,要解決學生輕生的問題,不是要減少功課,而是加強學生反思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真正意義,讓他們「辛而不苦」。教師和家長也是肯定他們的努力和付出,讓他們感受到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