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日本逃不過的宿命

3·11」地震後日本宣佈停止所有核電,但現在又陸續恢復核電。核電重開和核電反對的博弈,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會的現實——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核事故的陰影之下,但是現代產業以及日本的自然條件又使得日本人無法拒絕核電。在核電站當地人的身上,這一點表現得更為突出,一旦發生核事故,受害最嚴重的就是他們。福島核電站周圍那些有家不能回的災民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支持重開核電

核電,日本逃不過的宿命


20113·11」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5年。使3·11」日本大地震成為史上最慘重的地震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催生的海嘯。如果沒有海嘯的話,那次地震不會造成比三位數更多的死亡人數。但那次地震引發的海嘯不但帶來近兩萬的死亡人數,還造成了一個無法癒合的傷口——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使得這次地震被列入史上最慘重的大地震之列。


日本人曾經很認真地檢討不要核電的可行性。有人找出了有過全部核電停機的時間,並且以此來證明離開了核電也能過日子,但實際上不是那麼一回事——核電站運行短期停止的空白可以用火電以及水電來填補,但如果長期停止,就會發生嚴重的電力不足,因為水電站和火電站也都需要週期性的停機檢查和維護。建造發電站或者增加發電機組是一項大工程,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因此如果真的沒有了核電,生產和生活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核電,日本逃不過的宿命

那幾年日本人真的做出了不少努力,地震之後先後有過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完全沒有核電機組在運行。為了節約用電,日本人調高了空調的溫度,減少了電車的次數,甚至部分地區發生了停電,日本人熬過了過來。但問題並不是在於生活用電而是產業用電。生活用電可以用降低生活水平的方式來將就,但是產業用電的效率是無法在短時期提高的。因此,電力不足就直接影響到了產業,火電和水電的價格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成本,使得日本企業在本來就表現不好的價格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從事故發生後的2011年開始,以出口商品、對外貿易立國的日本出現了時隔31年的貿易赤字。而這個赤字和日本發電用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大幅度提高直接相關,雖然從2015年開始這個赤字隨著國際市場上石油天然氣價格的下降而大量減少,但沒有人能保證以後石油天然氣的價格不會再次提高。

因此,擺在日本人面前的問題實際上是兩個:一是如何處理現有的核電能力;二是核電在國家的能源政策中處於什麼位置。直到201561日,日本產經大臣的諮詢機構資源能源調查會才提出了到2030年為止的能源組成方案。

在這個方案中,核電將從現在的30%左右下降到20%22%。這個比例不但不符合日本社會廣泛存在的廢除核電呼聲,甚至比大多數人所預測的從現行折半15%還高了57個百分點。雖然這個方案說明了每三年做一次修訂,但大家都知道那只是外交辭令,所以該方案發表之後失望之聲不絕於耳。在東京的首相官邸周圍,也像後來反對新安保法律一樣爆發過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新方案的出,使原來一直處於停機狀態的核電機組在加固了安全措施之後逐漸重新投入運行。到2016226日,日本全國有4套核電機組投入了運行。但是,在201639日,大津地方裁判所(相當於中國的中級法院)作出了位於福井縣的高浜核電站34號機組暫停運行的暫行判決。因為當地居民提出了要求停止這兩台機組運行的訴訟,有專家認為這個核電站位於地震活動斷層之上,狀況非常危險。


核電,日本逃不過的宿命
        

實際上,這種核電重開和核電反對的博弈,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會的現實——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核事故的陰影之下,但是現代產業以及日本的自然條件又使得日本人無法拒絕核電。在核電站當地人的身上,這一點表現得更為突出,一旦發生核事故,受害最嚴重的就是他們。福島核電站周圍那些有家不能回的人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支持重開核電。因為這些人基本上都在核電站工作或者與核電站有關的地方工作,核電機組停機,他們就直接在生活上受到了衝擊。此外,日本政府對核電站周圍的居民還提供了厚的津貼,一旦核電機組停機,他們就拿不到這些津貼。

其實,其他日本人也一樣。就是不工作的學生和家庭主婦也要面對這個問題——如果因為電力不足或者電費上漲,父親或者丈夫就業的企業陷入經營困難甚至破產,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這就是人們最後只能接受政府方案的原因。從感情上來說,日本人都反對核電,但是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日本人也只能和核電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