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舊夢:民國年間為何武學興盛

對許多人來說,武林如同夢寐,似乎只存在於金庸們的小說或者徐克們的電影之中;浸染武林夢的人,可以把自己任意幻想成踏雪無痕的飛賊,或是比武招親的力士,抑或以一當萬的莽夫,遇到英雄救美、匡扶正義之類的好事,自己就可以代辦。可這樣的「武林」越多,真正的武術就離我們越遠。「真武林」是什麼樣?達摩、張三豐、宋太祖、岳飛、戚繼光們都太遠。離我們最近的武學高峰,是民國


武林舊夢:民國年間為何武學興盛

晚清以來民間武術復興

民國武術盛況空前,中華武士會、中央國術館蒸蒸日上、大師輩出,離不開晚清以來武術復興的民間土壤。清朝早期有嚴格的禁武禁私兵制度,不僅不能設擂比武,或者私自傳授功夫,就連家裡放點管製刀具也是違法的。禁武的改變,是從晚清時候開始的。今天武壇各大派,可明確上溯的傳承最早也只能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論是太極、八卦還是八極、劈掛。這正是康乾時期對武術的打壓到晚清才減弱所致。


到了民國初年,大派大師開始齊齊地出現。除了嘉、道以後帝國控制力減弱,習武禁忌開始鬆動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太平軍與捻軍肆虐,民間不得不設法自保。這復興的第一代拳師中,著名者如李雲標、李大忠,馬鳳圖先生祖父馬捷元等高手,皆在與捻軍的戰鬥中或殞身或重傷。他們的門徒徒孫一輩,大多又參與了三十多年後的義和團運動。


武林舊夢:民國年間為何武學興盛

義和團是一次清政府官方鼓勵的全民習武運動為傳統武術在民間尤其是在華北的推廣,狠狠地助了一把力。其中湧現過不少著名的大俠,如「大刀王五」等。民國初年的天津武壇諸將,如武士會長李存義、董海川弟子宋唯一,及稍晚輩、後來的名中醫王子平,都參加過義和團。


鍾情武術的民國政壇大佬

民國政壇中,也有鍾意武術的傳統。比如孫中山,雖是謙謙君子,但很可能是武術迷。他在精武體操會十週年時為這家武館題下著名的「尚武精神」四個字,還為精武會特刊《精武本紀》撰寫序文,使體操會成為一時之重。不少民國政要,尤其是軍界大佬,都為各色武術團體張目,如馮國璋做過中華武士會的名譽會長,蔣介石授意成立中央國術館,舊軍閥裡功夫最好的馮玉祥還做過那裡的名譽館長。


說到民國締造者對武術的訴求,最典型的就是同盟會「燕支部」的成立與輸出的人才。「燕支部」前身,最早要上溯到清末廖仲愷曾兩次奉孫中山之命來天津,擔任同盟會的天津主盟人。後來,又有了同盟會河北支部的外圍組織「共和會」,及汪精衛領銜的中國京津同盟會分會。到了民國建立後的1912年3月,中國同盟會轉為公開政黨,但遭到袁世凱的打壓。燕支部就是在此時由孫中山授意成立的,這在中國武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燕支部」當然是個革命組織,但它的副產品有些特別,那就是因「燕支部」而成立的「中華武士會」;甚至,武士會還早「燕支部」一個月掛牌。武士會正副會長就是同盟會成員葉雲表與馬鳳圖。這群由孫中山等南方政權組織起來的武林高手,革命事蹟雖不甚顯著,但造成的社會影響卻不小,除了成系統的武學訓練與比賽體制的建立外,武士會本身培養出來的武術大家們,對近代史的進程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比如不少高級護衛都出自武士會教師「神槍」李書文門下。溥儀出關任「偽滿洲國」皇帝時的御前侍衛,就是李書文最卓越的弟子、也是武士會的成員霍殿閣。霍公晚年因違抗日本當局的旨意流落長春街頭鬱鬱而終,殊為可惜。另一位劉云樵,是李書文的晚年弟子,抗戰勝利後隨蔣介石去台灣,任侍衛室安全顧問。劉不僅出自民國第一流高手門下,且晚年推廣武術至日本、東南亞,尤其對八極拳在全世界的傳播,居功至偉。


武士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還有馬鳳圖、馬英圖兄弟倆。滄縣馬氏一門為武術復興的代表家族。馬鳳圖本人是同盟會成員,積極參與革命,同時又文武雙全,忠肝義膽。二弟馬英圖,一生戎馬;三弟昌圖,抗戰爆發後參加回民支隊;四弟瑞圖,入西北軍劉汝明的六十八軍,英勇殉國。馬鳳圖的長子馬廣達,早年隨父親投入西北軍,以刀法精純受到張之江、張自忠、趙登禹等西北軍將領的賞識。參加1933年長城抗戰的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日寇,身負重傷,後來帶傷操練士兵,不幸創傷復發而殉職。馬鳳圖諸子皆投身新中國武術運動之中,幼子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明達先生著述頗豐,為近代武壇保留下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馬氏兄弟中,馬英圖武藝最為卓著。他曾任教於中華武士會及後來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國術館,對八極拳、劈掛拳的整理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抗戰時先後在孫連仲、劉汝明等部任武術教官,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大戰。至今馬氏兄弟門下的西北通備拳一脈,仍傳承有序,弟子遍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