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青年機遇: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青年
“一帶一路”倡議在很多國家都受到歡迎,它被認為具有大量的發展機遇。香港在法治、金融、人才、國際聯繫等方面具有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傳統優勢,能夠更好地配合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張德江來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充分反映“一帶一路”是國家的大戰略和香港的大機遇。香港要依憑“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趁著“一帶一路”建設和“十三五”規劃的“東風”,重振積極向上的香港精神,力爭成為中國開發世界嶄新經濟的“龍頭”。
大部分港人都知道,“一帶一路”是由中央政府主導,與當年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建立更密切的貿易經濟關系,同時加強在這些國家發展基建,促進交通的方便。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應該說,“一帶一路”的“大時代”對香港所帶來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比改革開放還要大。但是,絕大部分的香港人,包括商界人士,都不明白、不清楚香港到底應該如何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此次張德江來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正是促使港人認識“一帶一路”的重要性,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才、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台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歷史再一次選擇了香港,香港擁有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優勢,有能力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發揮巨大優勢。而香港青年正處在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歷史時期,理應把目光轉向全球化的世界、轉向國際合作,把握“一帶一路”的大時代。
機遇是成功的關鍵,但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青年。香港青年從來都具有高度的機遇意識。香港騰飛的歷史,就是述說一代又一代香港青年抓住國家發展機遇、靈活應變、艱苦奮鬥的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移民、資金和技術從內地流入香港,香港青年憑借自己敏銳的商業嗅覺,采取出口導向政策,發展紡織、成衣、電子、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香港從轉口貿易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第一次經濟轉型;七十年代末,香港青年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抓住國家實施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利用內地龐大的市場腹地獲得巨大商機,將制造業北移升級,帶動本港服務業的全面發展,實現第二次經濟轉型,成為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今天,青年成為了香港社會最活躍、最核心的元素,更有與其他時代的青年不一樣的特點,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可塑性強,他們更加可以在“一帶一路”機遇到來之際扮演重要的角色。
“十三五”和“一帶一路”是擺在香港面前重要的歷史機遇。香港可以擔任內地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超級聯繫人”,配合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青年要成為“超級聯繫人”的探索者。一是探索“夢想”。“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作為新時代香港青年,一定要有夢想、有抱負,朝著目標奮鬥、前進,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自己的夢想。二是探索“方式”。 香港青年要探索其他青年人喜歡的方式,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傳達香港聲音、中國聲音。比如,發達國家在文化輸出時特別注重開拓青年人喜歡的領域:好萊塢電影往往通過震撼的電影特效、精彩的劇情吸引年輕觀眾進入電影院。三是探索應“從香港出發”。無論是從真實世界,亦或是虛擬的“網絡世界”,青年都應主動走進“一帶一路”貫穿的國家和地區,在更廣闊的全球平台自信地展現自己,在不對稱的中外信息流中掌控形像塑造與文化引導的主動權,思考並探索“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形式和新機遇。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博士生 陳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