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創新驅動與香港的機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行動,未來香港可抓住機遇建三大平台,即配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建立創新科技的研發平台、為中國內地創新活動提供國際化融資平台以及作為中外創新企業投資合作的營運平台,借此為國家新一輪的改革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創新驅動是“十三五”規劃最重要標誌
創新驅動是“十三五”規劃有別於過去五年規劃的最重要標誌,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創新驅動戰略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的新政策和新措施甚多,舉其要者,主要有:
一是在發展方向和目標方面,規劃提出把創新擺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希望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準。為此,在“十三五”期間,內地將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目標是到2020年在基礎研究、運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R&D)佔GDP比重從2015年的2.1%提高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5年的55.3%提升至60%,進入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當前全球創新型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普遍高達70%以上,美國和德國甚至高達80%,雖然中國到2020年才能達到60%,卻已顯示出追趕世界先進經濟體的堅強信念。
二是科技研發方面,規劃提出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即把科技創新放在優先位置,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和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並以此引領全面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永久動力。為此,“十三五”規劃推出“科技創新2030”,內容包括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深空探索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創新、煤炭漬潔高效利用、智慧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大數據、智慧製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研發及運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以及健康保障等15個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雖然“科技創新2030”跨越“十三五”、“十四五”和“十五五”等3個五年規劃,但規劃希望在“十三五”期間加快突破這些世界級科技難題,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創造條件。
三是在高端製造方面,規劃提出實施高端製備創新發展工程。這是未來五年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重點舉措,目標是提升製造業的創新能力。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智慧製造關鍵技術裝備,推動中國製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具體包括八大發展工程,即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裝備、現代農機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以及先進化工成套裝備等。在八大工程之下又有許多細項,如“航空航太裝備”工程下面就有加快大型飛機研製、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通用飛機和無人機產業化等;在“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程下面也有研發新一代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建設高速列車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借助這一項工程,希望能明顯提升中國自主設計水準和系統集成能力,徹底解決在裝備製造領域長期落後於人以及嚴重依賴進口的狀況。
四是新產業方面,規劃提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十三五”期間國家將以科技創新突破為基礎,一方面重點扶植18個新興產業,包括延續“十二五”規劃力推的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等六大產業以及新推出的十二大新興產業,如先進半導體、機器人、智慧系統、智慧交通、智慧材料、新一代航空裝備、精準醫療、高效儲能及分布式能源系統、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另一方面加強前瞻布局,計劃在空天海洋、資訊網絡、生命科學和核技術等領域,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目標是到2020年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5%。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包括許多細項,如“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發展行動項下,就有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風電、生物質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智慧電網以及新型儲能裝置等,要求在未來五年突破關鍵技術及實現產業化;又如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鼓勵城市公交和出租車使用新能源汽車,今後五年內地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要求達到500萬輛。
除了上述四大具體行動外,規劃還要求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以及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等等,將採取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為創新驅動提供人才、機制和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香港的機會
“十三五”規劃把港澳獨立成章,提出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鑒於此,香港要抓住國家全力推動創新的歷史性機遇,發揮多方面的優勢和功能,積極支持和參與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以此增強香港經濟的競爭力和增長動力。具體而言,香港可以建設如下三個平台:
一是配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建立創新科技的研發平台。2011年李克強總理訪港宣布的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的36項措施中,提到要加強內地與香港在科技產業領域的合作,使香港的科技資源進一步融入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國家將大力擴展兩地科技合作新形式,支持在香港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以適當形式在香港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十三五”規劃再次重申支持內地與港澳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為香港提供了一個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好機會。香港融資渠道暢通、資訊自由及發達,加上有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具有一定的發展創新科技優勢。事實上,香港科技園經過多年的耕耘已具一定規模,近期又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和香港科學院,“十三五”期間如得到國家的進一步支持,香港可以發展科技創新研發平台,為香港再工業化和內地企業來港發展創意產業及科技研發提供良好環境。
二是為中國內地創新活動提供國際化的融資平台。在國家推動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香港金融業擁有很大優勢和有利條件,可以提供多功能的服務和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香港金融機構可在銀團貸款、項目貸款、發行債券以及基金等傳統領域,以創新方式向內地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融資;以戰略性思維吸納較為成熟的創新項目來港上市及資本運作。另一方面,未來國家將加大金融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力度,重點是構建普惠性創新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包括加快建設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創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推動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及天使、創業和產業投資,鼓勵銀行與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投貸聯動以及加快發展科技保險等等,這些都為香港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創投基金、資產管理、保險等機構帶來創新合作的良機。換言之,香港可以為中國內地創新活動提供國際化和規範化的融資平台,成為內地創新企業和機構在海外的金融服務中心。
三是作為中外創新企業投資合作的營運平台。一方面,香港在服務內地創新企業走出去方面具有境外市場難以競爭的優勢,因為香港監管制度適中,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服務已積累了二十年多年經驗,聚集了一支較國際化且有較高專業水準的服務團隊,未來可支持內地創新企業借港出海,以香港為基地進行海外並購、資產營運、引進技術和改善公司治理,提供資金管理、行銷、法律、財務等全面服務,充分配合這些企業朝規範化、多元化及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內地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境外科技創新企業以香港為橋頭堡到內地投資發展,香港有機會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企業管理和服務內地創新業務的基地。
因此,未來香港要借助“十三五”規劃,加快推動本港向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型。在這方面香港雖然錯過了一些時日,且面對教育普及程度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但香港也擁有“一國兩制”、人才濟濟和現代服務業等優勢。香港應把自己定位為中國和亞太區的知識型服務中心,一方面為國家的創新驅動戰略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成為珠三角創新型經濟的推動者,同時還要儘快凝聚社會共識,進一步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更好地吸引全球最頂尖人才彙聚香港,不斷加大R&D的投入,為本地科技創意產業更好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也為國家新一輪的改革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