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慧種子遇上祖國肥沃土壤

聰慧種子遇上祖國肥沃土壤——三位港青才俊抓住機遇到內地創業的故事

香港年輕人近年有些困惑,向上流動不再像父輩當年那樣多機會,出路在哪裡?最近幾位在內地創業有成的港青才俊不約而同地指出,眼光不要只盯住香港,國家近年發展帶來了大把機會,只要肯跨前一步,就會發現內地肥沃的土壤可以播撒事業的種子。他們以親身故事說明,國家加快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發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推進“十三•五”和“一帶一路”建設,這些都是香港青年可以發揮才幹的機會。

文|本刊記者 許上福

湯穎豪:我一早感覺到總有一天會到內地發展。先把自己裝備好,機會來了及時把握。在香港,大學畢業20年未必能做到企業的總經理,在內地則有很多機會。香港年輕人想要向上流動,不能單單只放眼於香港,還必須放眼於祖國。

海外物業管理獨佔鰲頭

湯穎豪目前是大型企業萬達集團酒店及度假村公司營運部副總經理 ,主力負責海外物業及酒店管理拓展事務。萬達旗下有一百多間酒店,目前業務向全球擴張,預計到2020年會增長到150多間。湯穎豪這幾年忙於英國倫敦和西班牙馬德里,澳洲及美國各大城市多家酒店的籌建,是一個香港、北京、海外連軸轉的“三棲”人物。

講起今天的崗位,湯穎豪說,自己早預估到有一天是在內地發展。2008年時已隱約察覺香港經濟發展很快將遇到瓶頸,於是同年便攻讀香港城市大學EBMA(行政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時逢有個科目是到上海幫一家公司撰寫顧問報告,進行品牌策劃。十幾天的調查下來,他發現內地發展空間很大,心裡不由得對自己說,將來終有一天會到內地發展。回到香港,他就開始看內地電視劇學普通話,第一套劇是《蝸居》。他說,不要等機會來了再去準備,那樣就遲了。

2010年他加入香港仲量聯行,很快機會來了。由於略懂普通話的緣故,加上有心到內地嘗試,2012年初被公司調派到駐廣州的華南區辦事處,負責房地產項目的諮詢管理工作。由於在圈內名氣漸長,獵頭找到他,2015年他加入了北京的萬達集團總部工作,視野一下從華南區域擴大到全國甚至全球。他說,在內地工作打拼一段時間,有一定名氣後,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你。

湯穎豪曾經在澳洲、加拿大留學工作,他的外國工作經驗和物業管理知識受到萬達的賞識,很快被賦予重任,負責萬達的海外業務拓展。他發揮港人擅長服務業的優勢,今年在籌劃倫敦酒店項目時,便積極考慮把萬達的企業文化帶到當地,除考慮品質管理,還在酒店的接待設計中加入中國文化元素。

除物業管理,香港年輕人到內地還有什麼發展空間?他說,房地產業長遠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從設計、建築、項目管理、銷售到租賃,整個產業鏈條都需要人才。現在國家推動城鎮化,從他對到過的三四十個城市的觀察,內地二三四線城市發展都很快,未來二三十年仍會有較大發展空間,香港青年要抓住機會。

不過他說,今時今日香港青年到內地,難以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樣扮“天之驕子”,憑著“香港人”三個字,一開口就要求高薪水。必須改變觀念,比實力和比工作業績。在萬達集團,比的就是執行力,工作達標才能留下。只要有才幹,工作肯努力,品格上又保持香港人注重廉潔奉公的特點,在內地發展機會就會陸續而來。以他的判斷,2016年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未來想要在香港升職當公司總經理,十年二十年都未必有機會,但在內地不愁沒機會。他用了王祖藍在內地大紅大紫,演藝事業風生水起的例子說,香港青年想要向上流動不能只放眼於香港。

湯穎豪:曾任香港城市大學EMBA同學會副主席,目前是香港交通安全隊的總隊監,是英國特許房屋管理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測量師學會專業會員兼內地資格考官。湯穎豪關心香港青少年發展,去年曾推動香港中學生組團赴廣東清遠、連南做“粵北山區行”。

聰慧種子遇上祖國肥沃土壤李德豪:香港十幾年還只有一個“八達通”,創新科技發展慢、不易做,而內地創新科技發展的機會特別多。放眼國家,我們發展創新科技,就不再是“有種子沒土壤”,而是能把種子撒進肥沃的土壤裡,茁壯成長。香港離內地這麼近,我們是中國人,為何不走前一步到深圳前海看看,只要到一次,就會發現機會真的很多。

資料容災備份獨樹一幟

香港BizCONLINE(雲端容災備份)公司的創辦人李德豪,喜歡在微信上展示的身份是“佛山市雲端容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辦人”,因為在佛山創業的收穫令他很有成就感。

擁有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的他,對光電和量子力學頗有研究,2004年發明了BizCON(容災備份)裝置。容災備份,就是計算機應用系統和數據庫遇到不可抗力(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時,可通過異地即時線上的備用系統和數據庫立即接管,保證數據工作繼續正常進行。

2008年,李德豪一手組建的BizCONLINE在香港成立,並在2009年研發了世界首創的“自動演練”專利技術,數據系統可以每天自動演練,查找遺漏,發現錯誤,並生成解決方案。但這項本土發明卻不獲香港本地市場共鳴,市場仍傾向用外國貨。

就在香港市場不溫不火的時候,內地掀起了創新科技熱並向李德豪伸來了橄欖枝。2012年佛山南海與香港科技園合作建設的首個企業孵化器“創享藍海”看上了雲端容災備份這個高科技,李德豪的BizCONLINE公司作為“創享藍海”引進的首間香港企業在南海落戶。

2013年,BizCONLINE團隊從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新西蘭和香港以及內地的75個團隊中脫穎而出,在“藍海人才計劃”中拔得頭籌,獲“南海A級人才”評價和最高級別創業扶持,得到南海人才辦300萬元和街道辦15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

2014年,經南海科技局牽線搭橋,團隊與廣東數字證書驗證中心合作,在佛山南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雲端容災中心,短短幾個月,便成功打造了三個城市(梅州市、雲浮市和南雄市)政府以及多個企業的異地容災備份案例。同年7月,成立佛港雲端容災產學研基地。2015年,BizCONLINE參加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行業大賽,奪得冠軍,AuditDR (容災審計師)還獲得中國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協會頒發的全國最具競爭力產品獎。BizCONLINE名聲鵲起,令英國大型百貨公司“樂購”也將全球採購業務的數據備份業務外包給了BizCONLINE。

雲端容災備份技術在內地獲得很大成功,李德豪分析,除了近年內地發展創新科技步伐比香港快外,內地政府重視也很關鍵,尤其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數據庫服務正努力“去外國化”。儘量使用國產貨,這為資訊科技界帶來很大發展機遇。最近香港的中國移動國際正計劃建立一個“一帶一路數據安全港”,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把數據安全備份回香港,遇當地有政治動亂或天災,能隨時遷移到香港繼續業務,這個安全港建設也看中了李德豪的BizCONLINE。李德豪說,無論是測試市場還是實用市場,內地創新科技的市場都要比香港大得多,機會也多很多。現在全球都想搭中國的順風車發展,同是中國人,香港青年沒有理由不把握機會發展。香港人夠聰明,有創意,到內地發展,與內地團隊一起合作,優勢互補,必有更多的機會。

李德豪: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常務理事、首選香港創新科技協會創會主席、香港青聯科技協會會董、廣東省青年科技協會常務理事、世貿聯合基金總會創新及科技委員會副秘書長 。在內地被評為佛山市第三屆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佛山市南海區A級人才、南京321 領軍人才。

聰慧種子遇上祖國肥沃土壤何迪夫:很感謝國家發展,為我們物流業帶來這麼多發展機遇,可以做鏈接全球的生意。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為港人到內地和國際上發展指明很多方向,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去發現。現在就要打好基礎,為未來發展撒好種子迎接萌芽。

國際貨運代理趁勢而上

何迪夫從小到大在外國長大,2009年回到香港,次年便到天津幫美國達美航空公司開展天津貨運代理業務。2011年來到廣州開闢廣州經日本飛三藩市航線的貨運代理,但由於日本發生大地震而作罷。

2012年轉而幫助芬蘭航空開設重慶辦事處。去年他看到廣州皆晉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的成長性不錯,便投資接手,成為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接手公司後,何迪夫發揮擅長國際物流的經驗,開展國際貨運代理和包機業務,先後拓展非洲和東南亞的物流市場,其後轉向北歐、中歐和中東市場,與約旦航空和伊朗航空建立貨運業務關係。

5月6日,剛與芬蘭航空公司簽定總代理協定,攬下了芬蘭航空在中國的貨運代理權,貨運包機由廣州飛芬蘭赫爾辛基,每週飛四班,數量達到數噸。芬蘭航空很多航線經過東歐,而很多東歐國家缺少航權和航線,這又為皆晉公司借助芬航拓展東歐物流市場帶來了潛在機會。何迪夫說今年他會到中東和東歐,接觸一下當地文化,考察當地物流的成長潛力。

皆晉國際貨運代理現在每月空運的吞吐量達到數百噸,進出口貨物包括服裝鞋帽、電子產品、原器件等,如惠州的三星電器和耐克鞋帽等,種類繁多。跨境電商的興起,使得鮮花和海鮮的空運快件非常蓬勃。何迪夫說,儘管內地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皆晉的貨物代理仍有雙位數的增長,而且產品結構調整,貨物附加值增加了。

何迪夫說,到內地創業這些年視野開闊了,創業思維角度也提升。最早到天津時還以為是二三線較為落後的城市,到了一看,發現全球各地航空公司排著隊等著落戶。在廣州創業,開始學會不只用香港角度思維,而是用珠三角、華南區甚至是整個中華區角度思考市場。皆晉公司把廣州作為物流樞紐,業務不斷向外輻射,現在考慮整合海陸空資源,形成一個物流網,借“一帶一路”發展機會,業務向沿海拓展,也向西部延伸。

身為物流業者,何迪夫欣賞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認為這是給物流業帶來的最好機會,並會惠及電商、金融、資訊科技等諸多領域。加上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香港年輕人今後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現在重要的是要將基礎打好,目前是撒種子迎接萌芽的階段。

何迪夫: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青年委員、香港青年聯會副秘書長,香港青聯學生交流網絡理事會副會長、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常務理事,在內地擔任廣州越秀海聯會理事,湖北省青聯常務委員、鄂港青年交流促進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