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一國兩制”的本源
張德江委員長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視察香港,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也是梁振英行政長官就任以來,首次有中央政治局常委來港,自然成為輿論的焦點,各種猜測和評說不絕於耳。其實,此行備受關注的深層原因,還在於香港社會的現實狀況。 2004年張德江曾以廣東省委書記身份到過香港,12年過去,香港政治、經濟發生的種種變化,許多已超出想像,變得有些陌生,有些令人擔憂了。
經濟放緩,社會動蕩,怨懣和迷茫到處充斥。惟其如此,港人對這位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央領導人多有期待,希望他此行能為香港把脈開方。張德江沒有辜負這份期待,他給香港留下了一把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這就是“勿忘初心”,回歸“一國兩制”的本源。
張德江語重心長地提醒港人,當初鄧小平提出以“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問題,就是要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照顧香港的現實,最大限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他特別提到,中共十八大報告闡述的中央對港澳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這與鄧小平的構想一脈相承,體現了中央對“一國兩制”初心的堅守。
初心者,本義、本源之謂也。長期以來,香港社會存在著對“一國兩制”的片面理解,偏離了它的本源。比如,認為“一國兩制”就是井水、河水兩不相干,只強調兩制差異,不尊重一國體制;只要高度自治,不要中央管治。又比如,只看重本港利益,不懂得從“一國”的大視角看待與內地的關係和香港的未來,不懂得配合國家戰略、與內地攜手發展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正是緣於這種片面理解,當2014年白皮書發表之時,香港竟有人掀起軒然大波,暴露出與“一國兩制”初心的嚴重偏離。
要知道,國家利益與港人福祉、中央權力與特區自治、內地發展與香港繁榮,是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體兩面。 “井水不犯河水”是形象的比喻,不是“一國兩制”的準確表述。十八大報告講兩句話,兼顧國家主權與香港現實,合二為一,才是“一國兩制”的完整內核。當年李瑞環主席在香港講了“紫荊樹”和“舊茶壺”的故事,一個寓意團結如一,一個寓意保持特色,巧妙地為“一國兩制”做了注腳。自“九七回歸”那一天起,香港就與祖國榮辱與共。脫離了“一國”,香港就是孤島,港人就是孤兒。消弭了“兩制”,香港就失去特色,港人就無從治港。只有在“一國兩制”條件下,國家才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國際大都市,香港才如魚得水、如虎在林,才能擁有堅實的安全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只要靜心思考就不難發現,香港目前的突出問題,都與偏離甚至違背“一國兩制”的初心密切相關。反之,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治本之策就是重回正軌,以“一國兩制”對症下藥。香港今天遇到的經濟優勢減退問題,可以憑藉“一國兩制”,抓住“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等“扎堆而來”的機遇,“近水樓台先得月”,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區域競爭力;香港今天遇到的民主發展爭拗問題,可以憑藉“一國兩制”,堅持基本法確定的從實際出發和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凝聚共識,創造出一個兼顧中央管治和香港高度自治的民主政治獨特模式;香港今天遇到的兩地矛盾凸顯問題,可以憑藉“一國兩制”,處理好擴大相互交流和保持香港特色的關係,以骨肉親情化解文化和習慣的差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香港今天遇到的分離傾向冒起問題,同樣可以憑藉“一國兩制”,劃出不可觸碰的底線,用法治手段維護國家安全,捍衛香港穩定。
張德江此行沒有給香港“送大禮”,但他留下的金鑰匙可以解開當前香港的困局,比單純的經濟挺港要厚重得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香港基本法規定的“一國兩制”每條每款,原本就是為香港量身定做的,它所蘊涵的制度潛力,還遠遠沒有完全釋放。勿忘初心,回歸“一國兩制”的本源,乃是香港的立身之本,穩定之基,繁榮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