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至吃什麼?【漲知識】

点击上方“知识传媒”查看更多
知文摘·本期導讀
夏至有不少有趣的習俗,在飲食上更有「冬至餃子夏至麵」一說,「此時,民間流行吃,皇帝還會去祭祀穀神,表示感謝」。
文/上官云
圖/來源於網絡

夏至又稱「夏至節」
古人將其分為三候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這一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最終確定了夏至,稍後又發現晝夜等長的春分與秋分,在此基礎上確立二十四節氣。在古代,夏至又稱「夏節」、「夏至節」。


古人將夏至分為三侯:
一候鹿角解
二候蟬始鳴
三候半夏生

他們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

夏至雨點值千金」說明了夏至日雨水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古代的人們會舉行一些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司馬遷所著《史記•封禪書》記載道:「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民俗學者王娟表示,到了夏至,很多農作物已經開始收穫了,所以皇帝還會舉行祭祀穀神的儀式,表示答謝。

古人夏至吃什麼?【漲知識】

古人夏至祭祀也可理解為「太陽崇拜」的一種形式

民間流行夏至吃面
古代女子互贈脂粉、摺扇

很早,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據公開資料顯示,在江南一帶很多地區,「夏至吃面」是一項重要習俗,更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麵和炸醬麵。
古人夏至吃什麼?【漲知識】

《舌尖上的中國》裡也有講述蕪湖人夏日喜吃蝦子湯麵的習慣

夏至還有其它一些重要食俗,「夏至嘗黍,端午食粽」便是其中之一。《詩經》中有「年豐多黍」的詩句,夏至日前後,大家一起嘗食角黍被認為是一種歡慶豐年的標誌。

在這一天,古時女子之間還會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物,用來扇風、散去體熱所生濁氣。《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皇家則會拿出「冬藏夏用」的冰來消夏避伏。
古人夏至吃什麼?【漲知識】


「不過,古代與女性有關的節日比較多,女子互贈脂粉、摺扇等物的習俗也較為常見,並非夏至獨有。」王娟稱。


本文轉載自中国新闻网
古人夏至吃什麼?【漲知識】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歡迎點贊

轉載請註明出處

古人夏至吃什麼?【漲知識】


公众号ID:upknowledge
關於我們
知識傳媒推送新奇、好玩、有趣、搞笑的資訊,讓香港更了解內地,讓內地更了解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