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雜誌 我在香港修文物【香江故事】 2016 年 6 月 3 日 点击上方“知识传媒”可訂閱哦! 編者按 前陣子成為熱門話題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帶領觀眾走近故宮裡的文物修復工作。 香港也有30多位文物修復師,與這座城市給人高效率、快節奏的印象相比,修復師們「慢工出細活」的做事風格似乎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他們的職業在香港也確實冷門。但這些「文物醫生」如同托舉著香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用自己嚴謹的態度、豐富的知識以及出色的修復技能,讓一件件珍貴的藏品再現昔日的光華,述說一段段香江故事。 文、圖/艾華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知識傳媒微信號:upknowledge 到達香港文化博物館,經過重重保安,《知識》記者來到文物修復實驗室。二級助理館長簡國偉和何綺雯從事文物工作已有5年,前者負責修復古跡(出土文物及歷史建築),後者負責修復中國書畫。 重現古物風采 文物修復工作在香港算冷門職業,在外國反而有專門課程教授相關知識。問及入行經過,原來兩人都修讀相關學科,何綺雯則研習材料科學出身,他們表示工作上採取師徒制,由年資深的同事傳授經驗。兩人雖然年資尚淺,但修復過的文物多不勝數,包括簡國偉完成了屏山法定古蹟達德公所木門和對聯修復工作,而何綺雯則為立法會會議室內的中國水墨畫重添光彩。 左一為簡國偉 最近簡國偉忙於與「動物」打交道,實驗室內有一隻「老虎」橫躺在地上,另一隻「獅子」則被倒吊儜立起來,原來它們是來自大坑法定古蹟虎豹別墅萬金油花園的文物,有80多年歷史。老虎原本站在石山上,拆遷時只保留了老虎本體,因此他們需要站在它的四肢上安上鐵板,令它能「腳踏實地」,再為它設計合適的假山坐底座,使它在展示時更完整及更具美感。 大坑法定古蹟虎豹別墅 猛虎雕塑歷史悠久、栩栩如生 至於獅子的「傷勢」則較為嚴重,腳趾和尾部都斷開,腹部鱗片不但鬆散殘缺,更被人由橙色髹成綠色。簡國偉解釋,前人為了方便修復獅子,因此將它腹部統一髹上綠漆,免卻修補橙色瓷片的麻煩。 簡國偉說: 「鱗片是以中國傳統剪瓷技法製作的。古人為了環保,將燒壞了或破爛的碗碟弄成瓷碎片,再拼貼上獅身。我們為它洗掉油漆,還原瓷片應有的顏色。」 為了修復鱗片,他們購買了不少顏色相似、厚度相約的瓷碗供測試用,找到最相似的一款後,再以剪瓷方式去修補。此外,亦要為獅子的四肢加鐵板並加上底座,簡國偉預計9月可完成修復,期望它們可在2017年展覽中跟觀眾見面。 現代科技與手藝結合 專業科學儀器有助修復文物,例如修復前,「文物醫生」會先將文物放進氮氣滅蟲室,確保殺死害蟲和蟲卵。X光機可查看陶土泥像中有沒有裂紋。簡國偉曾參與修復元朗橫洲二聖宮的泥菩薩像,因它的體積太大,便借用海關的X光機檢查。 元朗橫洲二聖宮 而何綺雯在抽取文物樣本後,會用紅外線或顯微鏡等儀器分析;至於真空吸力抬,則可為作品抽濕,局部噴濕畫紙的同時,防止水在紙面散開。簡單如去除霉菌,則可用沾了去離子水的棉花棒逐一抹拭。 何綺雯 除了儀器外,修復人員會用到手藝修復文物,何綺雯在修復《廣華醫院1917年出入院總冊》時,用了多種方法處理,她介紹該冊是用線釘裝,部分紙張被紅線染色,有水漬、蟲蛀和發霉的情況,紙張脆弱易碎。於是她將紙碎放在水面,利用水的浮力,將碎塊拼在一起,再在後面托底,令紙重現貼在一起。而一些較完整的文件,則以覆托法處理,即用一張乾紙貼在文件的後面。 心靈手巧最重要 文物修復辦事處有30多位修復人員為全港十多間公共博物館及相關機構提供服務,要躋身成為其中一員並不容易,簡國偉和何綺雯至今仍難忘面試過程。 何綺雯憶述當時的情況,「桌上有《清明上河圖》的模擬卷軸和不同類型的手套,例如膠手套、棉手套,要揀選合適的手套戴上並打開卷軸。」因手握力太大會傷害紙本,她估計此乃測試投考者的手勢和細心程度。 簡國偉面試時則要用工具鑲畫框,並解釋銅錢「生鏽」的原因及防護方法。據悉,辦事處每年都會招募義工,提供修復文物的基礎訓練。 (原文有刪改) 編/申雋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請給我們點個贊 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長按二維碼,即可被識別並添加關注 關於我們 知識傳媒推送新奇、好玩、有趣、搞笑的資訊,讓香港更了解內地,讓內地更了解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