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鎮規劃及斜坡防治管理

香港人煙稠密,人口截至2015年年底已逾730萬。為解決土地供應問題,本署一直積極規劃和開展多項大型發展計劃,其中包括現正進行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此外,為減少山泥傾瀉風險,我們多年來不斷優化斜坡防治管理措施,務求為市民提供安全舒適的居所。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
過去,特區政府以發展新市鎮應付人口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改善居住環境。東涌新市鎮於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分階段發展,其後因應北大嶼山整體規劃變化,以及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項目將會相繼落成,特區政府為把握東涌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機遇,於2012年初決定將東涌擴展成一個能夠切合市民對房屋、社會、經濟和環境需要的新一代新市鎮,透過填海造地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同時優化社區設施,加強區內及對外的交通聯繫。東涌新市鎮擴展涉及約250公頃的土地發展,落成後整個新市鎮可容納約27萬人口,比目前的規劃人口容量(約12萬)增加一倍多,有助滿足香港整體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房屋及其他發展需要。
為了解公眾對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的看法,我們為項目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包括巡迴展覽、焦點小組會議、工作坊和公眾論壇,以接觸各界持份者,包括立法會、區議會、鄉事委員會、辦學團體和居民團體等。除顧及規劃和工程方面的考慮,我們亦仔細分析和平衡公眾的意見,以確立最終建議發展方案,從而達至和諧發展的目標。其中,面對殷切的土地需求,我們曾經建議在東涌灣以北生態價值相對較低的水域填海,但基於公眾就該處填海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關注,我們決定修改原有計劃,不在該處填海,並提出保育東涌河和東涌灣的發展方案,以回應公眾訴求。
在制定擴展區的土地規劃時,我們會儘量切合東涌擴展區的地勢特點和現有的周邊設施,以配合發展需求。例如,由於擴展區東面鄰近香港國際機場,發展受制於機場的高度限制,故擴展區的規劃將採用梯級式建築設計,遠離機場並靠近山邊的建築物會儘量利用山景作為樓宇背景,並採用較高的地積比率發展,建築物的高度和密度亦會往海濱方向逐步下調。
在增加土地供應的同時,我們亦會致力優化擴展區內的基礎建設。為加強區內和對外的交通接駁,我們會按運輸主導發展原則設置鐵路站,以增強運輸系統的承載量。我們亦會加強社區配套設施,包括增設學校、醫療診所、社區中心和室內運動中心等,並在靠近鐵路站的土地規劃密度較高的住宅,打造都會中心區,於區內提供辦公室和商業用地,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鑒於擴展區西面擁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遺產資源,我們只會在生態和文化價值較低的休耕農地進行低密度住宅發展。除了引入創新的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和避免在位於該區的東涌灣進行填海,我們亦會於東涌河畔規劃緩衝區,把發展區和河道分隔。我們會把已被人工化的河段以天然物料改建,並將其建設成河畔公園以推廣親水文化,以及改善東涌河與東涌灣的生態。
香港斜坡安全系統
香港山多平地少,早期的發展除開拓新市鎮外,不少房屋是依山而建,加上受季節性大雨的影響,確保斜坡安全成為特區政府一個重大的挑戰。
本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專責監管本港所有岩土工程,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並逐步建立了一套全面的斜坡安全系統。該系統主要採用三大策略,第一是改善新發展項目的岩土安全水平。在私人發展項目早期的土地規劃階段,我們會就項目可能受到的天然山坡山泥傾瀉風險進行評估及作出山坡安全建議。在其後的工程設計和施工階段,更會透過法定權力實施岩土工程管制。我們亦會根據政府的行政規例,監管政府工程項目的岩土工程,為有關部門提供岩土專業意見。
第二個策略是減低舊有人造斜坡和天然山坡的山泥傾瀉風險。我們透過編訂《斜坡紀錄冊》以記錄全港約六萬個人造斜坡和擋土牆的資料,並會根據資料作出量化風險評估,對不合現時安全標準的政府人造斜坡和擋土牆進行鞏固工程。在私人斜坡方面,就可構成崩塌風險的斜坡,我們會向業主發出危險斜坡修葺令。至於天然山坡方面,我們於2010年推出新的“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對天然山坡進行山泥傾瀉風險研究和推展風險緩減工程,並加入美化和保育生態的元素,以改善斜坡的穩定性及外觀。
第三個策略是儘量減低山泥傾瀉造成的後果。我們致力教育市民在暴雨來臨前應採取防禦山泥傾瀉措施。除了在我們的斜坡安全網站提供斜坡安全資訊外,我們亦會舉辦多項社區活動,包括斜坡安全展覽。此外,我們設立了山泥傾瀉警報系統,提醒市民留意山泥傾瀉的潛在風險。同時,在發生山泥傾瀉後,我們會立即為各政府部門提供24小時緊急岩土工程的專業意見,減少市民受山泥傾瀉的影響。
經過多年的努力,本港因山泥傾瀉導致的死亡個案已經大大降低,由人造斜坡引起的整體山泥傾瀉風險於2010年已降至低於1977年土力工程處成立時的四分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安全水準相若。儘管如此,鑒於全球暖化為世界各地帶來極端天氣現象,未來反常的降雨量可能會觸發更多和更大型的山泥傾瀉,因此我們會居安思危,持續進行斜坡安全的工作,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保障市民安全。
展望未來,本署會繼續採用以人為本的方針,提供優質的工程服務,配合香港的發展需要,建設香港。

文| 香港 鍾錦華

(作者係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本文刊載於2016年6月號《紫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