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雜誌 解密香港店鋪招牌的前世今生【知香江】 2016 年 8 月 3 日 点击上方“知識傳媒”可以訂閱哦 香港老字號的店鋪招牌極具特色,既體現中國傳統書法文化,又是香港味道濃厚的文化符號。從二戰結束至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多數店家的經營模式以繼承祖業為主,而店鋪的招牌不僅蘊含了老字號的聲譽,更彰顯店鋪的精髓。一幅好的招牌尤其重要,故有「金漆招牌」之說。而這些招牌通常會由書法家、文人或者專門製作招牌的工匠題寫、雕刻。 文/梁劍韜 易於辨認 講求實用 環顧香港大街小巷的書法招牌,會發現現存的手寫招牌大多為北魏體。北魏體的風格介於隸書與楷書之間,多用於如墓志銘等碑文之上,受刀刻工具影響,北魏碑文筆畫剛勁、突出。北魏體之所以會迅速風行於香港店鋪招牌之林,最關鍵跟香港人務實的行事風格有關:雖則從美感上唐楷遠勝北魏體,但北魏體勝在字身夠挺拔、字體方正,筆畫收尾處夠誇張,從遠處望去行人也能清晰辨認其內容,因而北魏體成為香港店鋪招牌最常用的字體。 招牌中各種常見中文字體比較(由左至右):正楷、北魏楷書、隸書、印刷宋體。和傳統書法字體比較,印刷宋體用於霓虹招牌中,視覺震撼顯得較弱。 各行各業 略有不同 作為一種視覺符號,不同行業所採用的書法招牌的字體都有所不同。除了少數會選用隸書與楷體作為招牌,其餘大多數團體組織均會採用北魏體作為自家招牌字體。不同行業的北魏體招牌在字體的形態上亦會有細微差異,飲食業例如傳統酒樓,字體會較為平實;至於傳統名校,則會盡量寫得莊重、沉穩,有碑文的特質;而熱鬧喧嘩的娛樂場所如麻雀館、休閒中心等,便會筆畫溝壑、收尾搶眼,彰顯氣勢,有些場所甚至會採用率性自由的草書字體,以反映其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的特點。 為吸引到四方八面的人的目光,除了店面的招牌外,還有伸出的招牌。 區氏招牌 大行其道 魏體之所以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盛行,「香港招牌始祖」區建公(1888-1971)居功至偉。區建公深受北魏書法宗師趙之謙影響,於二戰後積極鼓勵年輕人學習書法,其中著名書法家翟仕堯、黃兆顯都是他的門生。 ← 區建公 生於1888年的書法家區建公,可算是把北魏體推廣泛用於香港招牌的始祖。 趙之謙 → 趙之謙雖然是清代文人,但其書法對於香港招牌字體風格影響重大。 區建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常為商鋪題寫招牌,採用北魏體。區氏招牌廣受香港商家歡迎,北魏體招牌亦隨之遍佈全港各行各業商鋪,從酒樓、麻雀館、武館、五金鋪乃至跌打館,應有盡有,例如位於上環皇后大道西的「祥興茶行」、「隆昌行」等舊區的老店,仍保存有區老的書法題字。 上環不少區的書法招牌都出自區公之手,跟隆昌行幾步之隔的皇后大道西9號燕窩行店光昌行又是一例。 區公的字遍及港九新界,包括位於元朗的「好到底麵家」,連店舖樓梯旁的石米柱上也有他的墨寶。 皇后大道西15號的隆昌行也是區建公的字,字體方正有力。 祥興茶行,區建公書(上環皇后大道西74號) 日漸式微 買少見少 隨著科技高速發展,電腦字體招牌開始逐漸取代書法招牌。由電腦軟件字體設計而成的招牌,整齊劃一,每一個字橫豎撇捺勾、抑揚頓挫都規範得零差別,抹殺了人們舊日的想象空間。 與電腦字體招牌直觀地將日常閱讀文本的字體簡單放大不同,昔日的職業招牌書法家在題寫招牌之前,往往會在紙上先寫一遍,得到商家認可之後再根據字體變大所呈現的空間罅隙增加而適量地調整筆法;前者成本低廉、簡單粗暴,後者需時費神、成本更高,但精益求精,充滿文化深度。 幾種不同中文字體筆畫的處理方法(由左至右):單鈎法、雙鈎法、雙鈎加中線、雙鈎加多條中線、平行線。 隨著以時代廣場為代表的大型電子廣告招牌的興起,傳統店鋪的書法招牌更顯得與時代脫軌,同社會發展呈現滯後之態。作為香港傳統的視覺文化符號,現在面臨著日漸式微、買少見少的困境,為免香港進一步淪為千城一面的國際大都會,我們理應將之傳承後世,將傳統書法招牌藝術改良創新,煥發新的活力。 圖/來源於網絡 本文刊於《知識》雜誌2016年三月刊 歡迎轉到朋友圈 歡迎點贊 轉載請聯繫我們並註明出處 往期推薦 建軍節,聊聊古代遊牧民族為何善戰【知文摘】 「感覺身體被掏空」到底是什麼梗?【漲知識】 書展結束了,漫展還會遠嗎?【知香江】 微信號:upknowledge